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媒体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1-19 作者:CSMD 来源:CSMD

 

一、学术成果

(一)论文发表

2015年,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CS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发表的文章大多集中于三大新闻传媒发展与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媒介化社会与跨文化传播、广告与媒介经营管理三大领域,兼具学理深度与应用价值,进一步巩固了中心的特色研究方向,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二)著作出版

中心专职研究员于2015年出版《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幻象》《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The Eth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唐君毅卷》《传媒改革:观察与思考》《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品牌归于管理》等七部著作,其中《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幻象》《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分别汇聚了第六届和第七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的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聚焦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传播命题。中心研究员单波教授与伊利诺伊大学克里斯琴斯教授合作主编的英文学术专著《跨文化传播伦理问题The Eth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由美国Peter Lang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中心研究人员首次由国际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中心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合作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

二、科研项目

(一)中心获批两项2015年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根据《关于下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度重大项目立项课题的通知》,中心研究员周茂君教授申报的《媒介融合视域下我国传统媒体转型及制度创新研究》和谢湖伟教授申报的《“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融合战略研究》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课题经费均为20万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的重大项目是教育部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而设立的研究项目,旨在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目前,中心已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总计21项,在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产生较好反响。

(二)中心研究员获批多项研究课题

除基地重大项目外,中心专职研究员2015年获批其他各类纵向、横向课题七项,拓展了与地方政府、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发挥智库功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增强了平台的开放性和学术的辐射力。

三、获奖情况

(一)中心荣获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机构)奖

20151031,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数百位学界、业界、政府、企业人士参加会议,围绕“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创新”的主题,共同探讨传媒经济发展。在这次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颁发了 “中国传媒经济年度观点奖”、“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机构)奖”、“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个人)奖”三项大奖。

在此次颁奖中,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荣获“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机构)奖”,中心副主任吕尚彬教授荣获“中国传媒经济年度观点奖”和“中国传媒经济学科杰出贡献奖(个人)”,此次获奖标志着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跻身国内一流传媒经济研究机构之列。

(二)中心研究员获得多项科研、教学荣誉称号

1、中心研究员强月新教授、罗以澄教授、周茂君教授的文章《制度化推进实验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在教育部的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该奖每四年一届,是教育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

2、强月新教授的著作《大众传媒合作竞争论》与单波教授的论文《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在第九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比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该奖每两年一届,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权威奖项。

四、学术交流

(一)中心与瑞典高校合作举办跨文化传播夏令营

由瑞典跨文化生活研究中心(马斯顿山庄)、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瑞典延雪平大学三方合作举办的跨文化传播夏令营于2015719201581在瑞典默勒赫市(Mullsjö)顺利举行。夏令营期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单波教授应邀作了“中国视野中的文化”主题讲座。

此次跨文化传播夏令营邀请到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延雪平大学的多位教师进行授课,包括超过30个课时的讲座授课,被瑞典《延雪平邮报》以“中国人来瑞典探寻高质量生活”为题进行了报道。

(二)中心与学院联合主办第八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第八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IC 20151121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族群交流、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在会上宣读了57篇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我校李斐副校长在会议开幕致辞中评价: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塞尔维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学者们围绕十一个分论题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纷纷指向当下世界各类纷争和灾难,民族、宗教、政治、商业等社会冲突让学者们提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对策建议,彰显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学术使命感。

  
会议召集人、中心研究员单波教授对大会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第一,反思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转向在多元互动中充满自我更新活力的国家形象;第二,在多元文化主义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探索了族群交流的新路径;第三,推进了媒介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并使其向跨文化转向。

会议期间,中心还与武汉市委宣传部国际交流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武汉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讨会。研讨会邀请到出席跨文化传播国际会议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大城崛起》宣传片,就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三)中心与学院联合承办2015年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论坛

1212,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主办,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5年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论坛在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邀请到了来自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18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树立理论与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四)中心举办“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多场讲座

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是由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与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搭建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访学交流,整合各个层次的学术资源,为我院师生提供国际前沿的学术信息,同时也为国内外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开放的交流机制。

2015年,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邀请中外学者,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博士生沙龙二十余场。主讲者既有传播政治经济学泰斗默多克、媒介伦理学权威学者克里斯琴斯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也有来自财新传媒等媒体业界的精英人士,吸引了来自各个院校的师生前来旁听讨论。

五、制度建设

2015年,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新增聘任多位知名学者为中心专兼职研究员,科研团队组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心进一步注重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凝聚多学科力量,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与新闻传播发展研究、全球传播背景下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媒介经济及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等重点研究项目搭建科研平台,

在日常管理方面,中心增设科研秘书与资料保管人员,购置了大批办公设备及科研资料,完善了中心的聘任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值班制度及关于科研保密、资料库建设和出版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使得中心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六、中心专职研究员2015年主要学术成果一览表

(一)著作

1.单波:《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

2.单波:《The Eth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Peter Lang201510

3.单波:《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幻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7

4.单波:《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唐君毅卷》,20153

5.强月新:《传媒改革: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

6.程明:《品牌归于管理》,人民出版社,201510

7.周翔:《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20156

(二)论文

1.单波:《中西新闻比较与认知中国新闻业的文化心态》,《学术研究》,20151

2.张金海:《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的演进与逻辑转向——基于期刊论文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考量及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新闻大学》,20151

3.冉华:《传媒产业规制研究的基本状况与两个核心问题》,《当代传播》,20151

4.夏琼:《新世纪以来新闻采访研究综述》,《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1

5.强月新:《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治理》,《湖北大学学报》,20153

6.强月新:《对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关系的思考》,《新闻战线》,20153

7.强月新:《“动向新闻”特色鲜明,大有可为》,《新闻前哨》,20153

8.姚曦:《参与的激励:数字营销传播效果的核心机制》,《新闻大学》,20153

9.姚曦:《场景营销》,《数字营销》,20153

10.姚曦:《受众为王:由明星真人秀节目谈浙江卫视的长效发展》,《声屏世界》,20153

11.周茂君:《从课程设置检讨国内重要新闻传播院校》,《数字营销传播》,20153

12.单波:《中西方的相遇与中西比较》,《全球传媒学刊》,20154

13.石义彬:《反思与超越:论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4

14.强月新:《强化改版创新意识,增强省级党报舆论引导力》,《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20154

15.姚曦:《大数据时代广告公司业务内容的重构》,《市场监管论坛》,20154

16.程明:《关于广告传播价值理性的思考》,《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4

17.王瀚东:《大学形象研究的布尔迪厄立场——<国家精英>的启示》,《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4

18.周茂君:《我国广告管理体制改革刍议》,《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4

19.冉华:《中国传媒产业规制研究的学术图谱——基于文献关系网络的研究》,《现代传播》,20154

20.冉华:《从边缘突破: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新闻界》,20154

21.刘建明:《“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之原因探析》,《湖北大学学报》,20154

22.强月新:《我国媒介规制结构、问题及制度性根源》,《武汉大学学报》,20155

23.张金海:《中国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思路》,《当代传播》,20155

24.石义彬:《社交媒体“Feed广告”与网络受众的四重商品化》,《现代传播》,20156

25.张金海:《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的“科学共同体”尚未形成——基于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6

26.张金海:《蝴蝶效应: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当代传播》,20156

27.张金海:《传媒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再讨论》,《新闻记者》,20157

28.姚曦:《被遮蔽的广告:新<广告法>为广告去蔽》,《数字营销》,20157

29.夏琼:《搭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新闻界》,20159

30.周茂君:《穹顶之下:产品结构、互联网思维与“引爆点”》,《今传媒》,20159

31.张金海:《中国广告学知识生产研究方法检视——基于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论文的实证分析》,《现代传播》。201510

32.程明:《移动广告平台对产业价值链的创新性整合》,《新闻界》,201510

33.吕尚彬:《试论中国数字报业2.0》,《中国报业》,201511

34.冉华:《2007-2013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介产业间的竞争态势》,《现代传播》,201511

35.冉华:《从边缘突破: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1

36.刘建明:《“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几个关键词被误读现象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11

37.单波:《新闻隐匿权:未完成的理论表达及其思想困境》,《现代传播》,201512

38.单波:《战时日本新闻的“沦陷”与日本国民性的联系》,《北大新闻传播评论》,201512

39.夏琼:《准确地把真实情况告诉公众》,《新闻战线》,201512

40.刘建明:《论网络吐槽解构大众文化神话的功能》,《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12

41.刘建明:《“吐槽”的后现代性和亚文化特征分析》,《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512

42.周翔:《传播影响力:概念、研究议题与评估体系研究述评》,《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512

43.张卓:《电视媒体植入广告运营趋势探析》,《武汉广播影视》,201512

(三)获批课题

1.周茂君:媒介融合视域下我国传统媒体转型及制度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谢湖伟:“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融合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3.刘友芝:以资本运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产生融合一体化发展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

4.石义彬: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研究,湖北省委宣传部

5.单波:西方电视节目引入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武汉广播电视台媒资办

6.石义彬:《南方周末》品牌认知与改版调查,南方周末报系发行有限公司

7.周茂君:“新媒体系列丛书”出版资助项目,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夏倩芳:《太行日报》改革与发展的调研项目,山西晋城市委宣传部

9.陈瑛:数字品牌文化传播策划与制作,湖北溢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