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 | 李立峯:传播学跨国比较研究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04-13 作者:CSMD 来源:CSMD

(何信丽)2018年3月30日上午,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的第20场讲座在院二楼报告厅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峯教授应主办方邀请,莅临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讲座。结合参与跨国比较研究的个人经验,李立峯教授分享了他对传播学跨国比较的价值、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看法。

   

讲座围绕三方面进行:首先是指出比较研究的重要价值;接着概述比较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的原因;最后结合个案研究说明传播学跨国比较研究的实际操作、发展方向与存在问题。

李立峯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现象在不同“场域/脉络”(context)里有不同呈现,但社会科学研究很难放弃对普遍性的追求。为解决理论普遍性问题,研究需要将特殊的“场域”简化为更具概括性的概念,比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即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概念。然而,场域的概念化各有利弊,在利于研究的同时也面临着对具体情形的取舍和简化,概念所涵盖内容相对有限。

李立峯教授进一步指出,比较研究把场域的影响融入到理论中,也就是变成研究假设。比如,较于个人主义文化,沉默的螺旋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体现更明显。因此,所谓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不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理论,而是本身涵盖了不同场域的理论。

接着,李立峯教授简单回顾了世界范围内比较研究的现状,发现其在近年来呈现发展迅速的态势,这不仅体现在数量攀升,更体现在质量、规模方面,大型的跨国研究随之出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知识生产和学术界的发展,学术界兴起对去西方化的反思,人才、经费、机构等研究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二是全球大学机构对国际化的重视,从教育到研究,从机构到个人都更加强调国际化合作;三则得益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这一大环境因素。共同议题/全球性议题不断增加,且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国际社会也开始更多关注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另外,在先进的传播科技辅助下,统筹和开展一项跨国比较研究受到的障碍也会相对减少。

李立峯教授举例说明问题,详述了他在17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关于电视国际新闻的大型比较研究。通过对电视新闻的内容分析和受访国家、地区的受众的电话调查,他得出部分主要结论为: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村并未出现,各国/地区的电视国际新闻有很大的地域色彩(regionalism)。民众关注的“外国”往往是与自己国家地区有语言文化或历史关联的少数国家。同样地,他也关注到国际新闻内容与受众兴趣间的吻合度,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因素,如人口、地域、媒体系统的商业化程度等,有助于重新审视国际新闻比较议题。

基于以上例子,李立峯教授指出跨国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局限。“去西方化”仍是重要的努力方向——过往的跨国研究更多由西方学术机构或学者发起和主导,非洲、南美洲等地区较常被忽略。另外,跨国合作面临不可避免的难题,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的不同意见难以完全融入一个共同的框架中,不免妥协和难以理论化。因此,比较研究领域开始从“大数据”回归“小数据”,即从追求大规模的跨国研究到基于一定理论导向,小心选择极少数国家/地区为样本进行研究。这更有利于研究的理论化,但也并非在否定大型跨国比较的价值,两者并不冲突。

讲座结束后,李立峯教授耐心回答了提问,给予在场的师生许多启迪。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