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 | 吕新雨:人工智能、人文精神与新闻传播学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8-11-11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18年11月4日晚,“珞珈问道·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讲座”(第28期)在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331会议室举行。本期主题为“人工智能、人文精神与新闻传播学的未来”,讲座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新雨教授。

吕新雨教授首先谈到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该书描绘了人类有机体消失的过程,书中指出当人文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时,作为个人独特性而存在的人文主义根基将不复存在,这是对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致命挑战,人文主义和人类文明将面临灭亡的命运。而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正是数据主义。

其次,结合汉娜·阿伦特对私有财产的论述,吕教授讨论了大数据与“公共领域”、“私领域”的关系问题。阿伦特认为自由主义的源头是古典自由主义对私有财产的倚重,资本主义的市场化实际上是不断削减“私领域”的过程,只有人的肉体存在作为“公”与“私”最后的边界,使人的自我再生产如隐私权作为最后的“私领域”仍被保护着。

吕教授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摧毁了作为最后“私领域”和人最后一道防线的隐私权。虽然《未来简史》把技术逻辑的数据主义作为人文主义革命的后果,但这同样说明,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人的最深领域:自我的心理领域和肉体的生物领域,这既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人文问题。

接着,吕教授指出,数据的共享与否已成为悬在人们面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互联网一直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路线是分享、共有,以“点共产主义者”自称的网络无政府主义者追求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网络乌托邦;另一条路线是资本主义市场的赢利需求,通过版权的传统赢利和依靠大数据的广告化来实现霸权和垄断。这两者斗争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念之争。

随后,围绕着“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吕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全球新闻传播业的视角看,社交媒体霸权导致了调查性新闻的衰落,但深度报道无法被机器所取代,人工智能背后还需要大量数码劳工、传统媒体记者以及作为媒体使用者的用户所付出的劳动。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的镜像,机器人的诞生更深刻地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机器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价值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重回劳动价值论。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视角看,最“数据主义”的领域是舆情监控——作为舆情市场和高校智库的存在,但这些都建立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上,存在很大隐患。同时,人工智能对敏感词的审查更为严格,导致了审核制度的“去政治化”,可见技术是具有政治性的。

最后,吕教授还提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反抗机器的“卢德主义”,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是否有新的空间和可能。

吕教授认为,新闻传播业参与的实际上是价值和意义重构的工程,也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意义再生产过程。而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如果社会共识意义和主流价值的再生产不能维持良性发展,新闻传播业就将面临危机。她指出,这个危机就是我们所有讨论的核心问题,问题背后正是“我们怎么去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

在交流环节,吕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冲击、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隐私权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