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 短视频中的雾霾景象:基于内容分析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9-03-11 作者:CSMD 来源:CSMD

文/吴世文 周夏萍

作者简介:吴世文,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健康传播、互联网历史与文化研究;周夏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本文为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众的雾霾信息接触、认知及应对行为研究”(2017M61048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频发的雾霾是当下中国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随机抽取秒拍和美拍的短视频(N=1253),分析网友在短视频中如何呈现雾霾与如何认知雾霾。研究发现,网友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身边的雾霾,集中描绘雾霾的情形,而较少叙述雾霾的危害程度及如何应对雾霾。网友在视频中讲述所处环境中的雾霾危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雾霾来化解危机,或通过将雾霾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之相处来淡化危机。这意味着,网友在短视频中把雾霾作为展现自身生活的“布景”及分享和交流的对象,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况,但也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如何利用图像传播呈现雾霾危机,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雾霾 短视频 美拍 秒拍 危机 认知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考察作为雾霾亲历者的个体如何呈现与认知雾霾,并提出以下具体问题。

研究问题1:网友在短视频中如何呈现雾霾?运用了何种框架?

研究问题2:网友在短视频中呈现了怎样的雾霾?

研究问题3:网友在短视频中讲述了对雾霾的何种认知?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研究者以“雾霾”和“PM2.5”为关键词,在秒拍和美拍平台检索,获得秒拍视频458个(截至2017年12月31日,视频发布时间为2012~2017年),美拍视频6479个(截至2017年12月3日, 视频发布时间为2014年6月12日至2017年12月3日)。由于秒拍视频总量比美拍视频少,研究者选取秒拍视频全样本作为分析样本,而对美拍进行随机抽样。为保证抽样的准确性,研究者将视频按照“热度”排序,然后以“页”为单位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每页抽取8个视频。若随机数字下的视频不符合要求,则顺次向后递推一个相邻数字进行抽样(如n1+1)。剔除重复的样本后,本文最终获取有效样本1253个,其中秒拍样本458个,美拍样本795个。

(二)编码类目

本文包含四个编码类别:画面内容、视频呈现雾霾的方式、视频中雾霾的特征、网友对雾霾的认识。具体编码类目如下。

1. 画面内容

(1)拍摄者地位,即讨论拍摄者是拍摄自己,还是他人。

(2)画面主体,即按画面视觉显著性(visual salience ),结合事物出现的时长判断画面主体。

(3)易感人群,即视频中是否呈现易感人群,本研究主要考察视频中是否出现老年人和婴幼儿这两类易感人群。

(4)视频呈现的场所,即探讨视频主要呈现的场所。

(5)日常生活行为,即视频中所呈现的日常生活行为或场景。

2. 视频呈现雾霾的方式

主题框架,即视频中呈现雾霾主题的框架,根据恩特曼的四种基本框架进行分类,探讨视频所传达出的最为明显的框架。分为:定义问题框架,即视频中对雾霾的描述、 性质的认定等;诊断原因框架,即对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道德) 评价框架,即对与雾霾有关的人、事或行为等进行道德评价;对策建议框架,即对防治雾霾提出行为建议;其他框架。

3. 视频中雾霾的特征

(1)严重性,即视频是否呈现雾霾的严重程度。

(2)危害性,即视频是否呈现雾霾的危害性。

(3)危害方面,即视频呈现雾霾具有哪些方面的危害。人体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其他;无呈现。

4. 网友对雾霾的认识

(1)提及雾霾的目的,即视频中提及雾霾的目的为何。分为:解释背景或环境, 即将雾霾作为视频的背景呈现,并没有过多提及雾霾本身;作为危机,即将雾霾作为危机予以呈现;科普,即重在科普应对雾霾的措施或妙招,或呼吁重视雾霾以及采取防护行动;用于娱乐或表演,即以雾霾为娱乐或恶搞的由头,重在展开娱乐化的行为或表演;其他。

(2)雾霾认知,即视频中网友如何理解和认知雾霾。分为:直接视为危机,即直接将雾霾作为危机来对待,谈及雾霾的严重与危害、 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等;采取抗争方式;转换视角,即在视频中转换方式或视角看待雾霾,如认为 “ 雾霾天也是一种美”;与之相处;其他。

(三)编码员信度

本研究由两名编码员对每个分析单位进行相应编码,编码前研究选取了180个视频进行分析,Cohens Kappa系数计算结果均值为0.82,单个变量的编码一致性在 0.71(视频呈现的场所)和0.894(雾霾认知)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

1. 网友在视频中呈现的主体内容

频率分析显示,视频以呈现户外场景为主,绝大多数(78.9%)视频未将人物作为主体。在以人物为主的视频中,拍自己的情况要多于拍他人。这表明,网友倾向于选择户外场景来呈现“眼见为实”的雾霾景象,而当视频想呈现人物时,则体现出“自拍文化”的特征,网友更倾向于自拍。

2. 网友在视频中如何呈现和描绘雾霾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呈现雾霾

频率分析显示,网友在讲述雾霾的视频中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这表明,网友在对雾霾的讲述中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把雾霾“生活化”了。

(2)集中呈现雾霾问题本身

网友在视频中集中使用定义问题框架(77.2%)来呈现雾霾。由此可见,网友发布雾霾视频的目的不在于表达观点,而是呈现作为问题的雾霾。这与网友在网络论坛中表达观点或看法的行为不同。

定义问题框架被较多使用,意味着网友能较好地对所处环境的雾霾问题进行界定, 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视频极少呈现易感人群(老年人0.1%,婴幼儿2.6%);网友对雾霾问题的界定,主要体现为通过画面呈现雾霾的情形(97.5%),而较少涉及雾霾的危害(21.5%)(见图1)。 因此,网友对雾霾问题的界定是较为浅层的,未能较好地呈现雾霾可能影响到的人群或者说雾霾的危害。

通过一组卡方检验视频画面主体与提及雾霾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当画面呈现的是非人物时,雾霾更多是作为危机 (67.4%)被呈现的;而当画面主体是人物时,视频中雾霾较少作为危机被提及 (14.0%),雾霾作为危机的角色被弱化,甚至被虚化。这进一步表明,网民倾向于通过视频来呈现问题本身,即雾霾。但值得注意的是,网民热衷于呈现“眼见为实”的雾霾,而较少呈现雾霾危害的方式,体现出其对雾霾的危害认知不够。

3. 视频中的“雾霾景象”

(1)视频较多地呈现了雾霾的严重程度(81.4%),但较少呈现雾霾的危害性(22.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呈现雾霾危害的视频中,较多地呈现了雾霾对于社会经济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且对社会经济影响(52.99%)的关注度高于人体健康(43.5%),即网友对因雾霾造成的能见度不足、交通堵塞等社会影响的关注度高于雾霾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关注度。这表明,网友对雾霾的描述较多受到“肉眼可见”事物的影响:相对于“无形” 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雾霾造成“肉眼可见”的社会层面的影响更能引起网友的注意。

(2)危机化的雾霾、生活化的雾霾和娱乐化的雾霾。如下表所示,超过半数的视频将雾霾作为危机表现,呈现了危机化的雾霾;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同样有一定比例(36.1%,包括作为背景和娱乐表演)的视频将雾霾作为背景或娱乐的由头,导致雾霾危机被弱化,其生活化和娱乐成分提高。

4. 视频中网友对雾霾的认知

(1)将雾霾视为危机。分析显示,网友在视频中将雾霾直接视为危机(65.6%)是最主要的看待方式,另有66%的网友采取抗争方式来看待雾霾危机尽管大部分网友将雾霾作为危机看待, 但很少利用视频表达自身诉求。

(2)与雾霾和平共处。分析显示,21.9%的网友将雾霾的危机淡化,把雾霾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之相处。因此,网友不倾向于在视频中呈现雾霾的危害程度(90.1% ,P<0.001)。值得关注的是,描述雾霾的视频多与日常生活相关,出行(45.3%)和娱乐(21.5%)(见表4)二者累计超半数,这表明,人们在雾霾天依然出行,并没有受到雾霾的绝对影响。这意味着,网友对雾霾的危机感逐渐被转化、淡化,雾霾成为网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结论与讨论

与考察官方、媒体如何叙述雾霾不同,本文聚焦于普通网友或者说雾霾的亲历者如何呈现和认识雾霾。研究发现,网友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呈现雾霾,将雾霾与自身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直接拍摄雾霾的画面来呈现雾霾,虽对雾霾的表层样貌进行了呈现和定义,却较少通过呈现雾霾的危害来说明雾霾的深层危机。因此,网友对雾霾的呈现更多停留在表层,即“看得见”的层面。这表明,网友对雾霾认知的层次并不深。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亦与网友看待雾霾的方式有关。

通过分析雾霾视频,我们发现,网友对雾霾的呈现与叙述更多地表现为“即拍即发”形式,侧重定义雾霾的表层样貌,并未过多地关注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治理雾霾之策。因此,短视频平台更多地成为视频社交中用来展现自身生活、拍摄分享对象的平台,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而不是发声和表达诉求的平台。这可能与短视频用户的人口统计学属性相关,需要进一步分析。

从短视频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雾霾风险的认知因人、因群体而异,这与 Slovic、Bilgin和Sanin的观点一致。网友通过短视频传达自身对风险的认知与价值观,其对雾霾的言说带有较强的娱乐化与生活化色彩,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雾霾的风险,淡化了雾霾的危机。视频往往被认为可以更好地呈现真相,但是,雾霾视频并未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我们仍需要追问,如何真实地呈现雾霾,如何更加深刻地认知雾霾,如何塑造集体对雾霾风险的正确认知。当然,网友对雾霾的呈现,受到雾霾经历、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且本研究所考察的秒拍与美拍使用人群多为年轻人,年龄与平台属性等因素尚需后续研究予以关注。
 

本文选自:吴世文、周夏萍,《短视频中的雾霾景象:基于内容分析的考察》,载于《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主编单波,执行主编肖珺、吴世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北京,第345-359页。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