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4年12月25日
地点:武汉大学珞珈山庄第二会议室
与会人员: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 社科部部长沈壮海 副部长谭玉敏
专家学者有丁淦林 邱沛篁 李良荣 刘建明 喻国明 黄升民 段京肃 张国良 李少南 杨志泓 吴高福 郑保卫 罗以澄 张金海 单波 石义彬 张昆 秦志希 王瀚东 梅琼林
会议的主要议程及主要内容如下:
1、上午8:30,中心主任张金海教授宣布会议开始,并逐一介绍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
2、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沈壮海宣读教育部关于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批复文件。
3、中心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单波教授宣读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首届中心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兼职研究员名单。
4、在阵阵热烈掌声中,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教授为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首届中心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
5、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教授代表武汉大学发表讲话。
胡校长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在大雪纷飞的世界来到武汉大学,为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并希望各位专家今后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中心的发展。
胡校长指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获得的第七个全国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武汉大学的基地建设和科研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他也认为基地虽然建在武大,但它不仅仅属于武大,还必须依靠全国的专家资源,进一步形成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
胡校长希望全国的四个新闻传播学基地能够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合作攻关,并预祝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在学术委员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在学术攻关、科研创新、 机制改革等多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重点研究基地。
6、中心名誉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
罗以澄教授首先感谢大家在圣诞佳节,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到武大。认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十年来的发展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罗以澄院长还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而采取的几项措施:⑴、加快专业调整和组织机构重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⑵、凝练学术特色,分别组织了5个方向的研究团队。老中青结合,借助“211”、“985”和基地科研平台,开展联合攻关。⑶、加强与国际学术交流,派遣骨干教师出国培训。⑷、重点建设学术队伍,使教师队伍基本博士化。
7、基地主任张金海教授汇报中心工作及今后发展规划。
中心主任张金海教授首先衷心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长期支持与厚爱;认为中心的发展正如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一样,虽然历史较短,但进展迅速,因为它汇集了全国几代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中心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关于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张金海主任提出如下思考:
⑴ 中心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定位
依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其必须依托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整体发展。目前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211”、“98·5”等平台,中心如何定位?张金海主任认为,中心可以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形成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新的增长点。
⑵ 中心在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及媒体研究中的定位
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理论上中心应成为全国唯一的、最优秀的关于媒体研究的整合平台。现实状况是全国各院校都在做媒体研究,中心如何在其中形成独特优势,并凝练自己的学术特色?
中心为此设立了媒介理论、媒介战略、媒介经济三个研究室,研究重点集中于媒体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学术前沿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目的是要成为国家关于媒介发展政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基于以上目标,中心目前选定“传媒社会控制研究”和“传媒产业发展研究”两个重大理论课题,拟以三年时间围绕这两个重点课题,不断组织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深化研究成果,彰显学术优势,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三年以后基地将逐步转向对中国传媒的国际化以及西方传媒的全球化扩张等问题的探讨。
⑶ 关于中心区域性与全国性研究取向的互补问题的思考。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今后中心将继续强化与本地媒体的合作,并逐步增加中心的区域辐射力。
同时中心作为全国重点研究基地,又必须时时关注中国传媒的整体发展。对于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单个研究基地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希望全国的四个重点基地能够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同时可以合作开展资料共建、国际会议、人才培养等事宜,既降低科研成本,又达成研究取向的区域性与全国性互补,扩大四个基地的整体影响力。
经过半个小时的中途休息,会议进入下半段。与会的专家学者讨论基地发展规划及2005年招标的重大科研课题。会议气氛热烈,专家发言踊跃。
中心顾问、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先生首先发言,他回顾了教育部关于创建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历史,认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思路清晰,很有特色。并希望四个基地和三个创新平台能够联合起来,召开相关会议予以具体落实,共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得发展。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认为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名字取得很好,涉及到新闻传播的现实问题,与其他三个基地相比,具有应用理论特色,因此可不必把过多精力放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对于课题名称,李良荣教授认为不是很理想,“社会控制”一词不太好,并提议研究“媒体发展与中部崛起”课题。
会议特邀代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认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定位与其他几个基地相比有其鲜明的特色。觉得两个课题可以作,但研究“社会控制”必须和基础的新闻自由理论相结合。并表示非常愿意加强基地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达到资源整合的效果。
会议特邀代表、四川大学邱沛篁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赞扬了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二十年来的发展,武大已成为全国新闻传播院系的榜样;认为科研课题可充分关注“媒体发展与中西部崛起”、“信息公开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新问题,并希望包括武大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四个重点基地能够有效带动其他高校的科研,起到旗帜、核心与堡垒作用。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吴高福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中心的发展应服务于现实,带动中部地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可重点关注中部传媒的特色,如武汉的报业,湖南的电视,江西、安徽的出版等现象研究,并提议“媒介控制研究”可考虑将新闻自由问题纳入其中。
会议特邀代表、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武汉大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四年迈出三大步,成功申博、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重点基地等等,表明武大是有基础,有水平的。并赞同研究“媒体发展与中部崛起”课题,希望中心能创新理论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着重关注于选题的可持续发展特色。他认为“传媒的社会控制研究”可以成果化的东西较少,而传媒集团化研究很难成为纯粹的产业研究,容易导致变形。建议加强对内容产业、媒体技术变迁、区域经济与区域媒体的生存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会议特邀代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国良教授十分赞成基地之间的合作,并建议以开展联席会议为契机扎实推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他认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发展规划总体很好,但应突出区域特色;对于“社会控制研究”课题,建议可从政治文明角度深入研究。
会议特邀代表、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认为武大基地开局良好,发展喜人。基地应成为开放性的科研平台,成为全国研究媒介发展的排头兵。比如中西部媒体发展问题研究可以联合相关地方院校,武大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可以做这方面的领头人,在研究资源整合方面做出表率。
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指出,武大近年来成为崛起的楷模,值得人大认真学习。关于重大课题的选题,应注重三个方面:⑴出题的价值导向,认真研究哪些是制约媒体发展最核心的问题,要树立“问题单”意识。⑵应突破表层,深入媒体发展的本质,与媒介多沟通,看他们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内容产业的标准以及技术接口问题等等。⑶目前媒体发展中最本质的问题恐怕是“规则”的制定与调适方面,而并非仅仅是控制层面。他认为研究的创新“从无到有”很难,真正的创新是在融合中创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偏见,才能获得真知。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少南教授认为课题的选择应具有国际视野,并注意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课题考虑如何使研究能够长远的推动下去,建立一个完备的数据资料库。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銘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杨志泓教授详细介绍了台湾近十几年来媒体产业与媒介研究的进展,认为应注意研究产业结构的改变如资讯与电讯产业的融合,进而引起的传播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变化。建议关注数字内容产业及其产业管理。
中心副主任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单波教授就中心拟提出的四个科研选题一一作了相关论述和解释,这四个课题分别为⑴、我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现象及其社会控制研究。⑵、中国新闻传媒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⑶、中国传媒生态构型及其社会控制机制研究。⑷、西方媒介效果理论及其在中国传媒实践中的运用。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全体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则上通过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章程,并建议根据明年教育部社政司召开的基地主任会议精神,进行修订完善。会议一致推选罗以澄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单波、李少南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关于中心2005年重大科研课题选题,委员们建议再作进一步考虑,采取通讯投票的方式表决确定。至此,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