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心新闻 | 中心团队访问新华社布拉格分社、中兴通讯德国公司与鲁尔都市孔子学院
发布时间:2019-07-16 作者:CSMD 来源:CSMD

  7月16日,中心团队成员访问新华社布拉格分社,与首席记者杨晓红就捷克华人分布情况、新华社海外分社如何传递中国声音、一带一路策略如何推进文化理解等问题进行探讨。

  杨晓红介绍到,新华社布拉格分社现有内派记者一名,在布拉格当地招聘三名兼职报道员。新华社布拉格分社的报道包括中文、英文、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除报道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体育等外,还主要关注中捷关系以及当地涉华新闻,传播中国声音。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捷克居住的华人华侨约有6000-7000人, 其中70%来自浙江。虽然人数并不很多,但随着近年来中捷关系发展,华人华侨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同时,华人华侨也为中捷关系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9年春节,捷克总统泽曼通过新华网和央视网向中国网民拜年。

  语言障碍、捷克政治复杂、文化习俗差异等因素为中捷两国的文化间理解增加了难度。布拉格的本地媒体以捷文为主,尽管新华社与捷克通讯社建立了新闻交换与合作关系,但是因为语言障碍,新华社记者在捷新闻采访报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与此同时,中国媒体机构缺少捷文报道也为扩大捷克本地影响增加了困难。

  单波教授认为新华社记者在捷克遇到的传播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与捷克媒体工作者的合作,更加全面、客观地报道捷克,通过倾听捷克人民的声音,呈现中国人与捷克人的交往关系,生产独特的中国报道。

图1 中心成员在新华社布拉格分社前合影

  7月17日,中心团队来到德国,参观了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杜塞尔多夫的中兴通讯公司(ZTE)。中兴通讯德国副国代(负责终端)敖文先生与中兴通讯德国公共关系总监Susanne Bauman女士接待了中心代表团。

  据Baumann介绍,中兴通讯在欧、美和亚太地区的业务在总业务中占比为27.8%。中兴通讯在2005年进驻德国,总部设在杜塞尔多夫,如今拥有4家公司、500余名员工,超过11家分支机构,子公司规模是欧洲之最。

  在谈到跨文化交流相关议题时,Baumann提及,杜塞尔多夫有600多家中国公司,常住华人人口超过4000人(包括留学生在内)。过去,杜塞尔多夫因日本移民多而有“小东京”之称,2019年,居于杜塞尔多夫的华人人数首次超过日本人。杜塞尔多夫市政府在每年春节时会举行新年晚会,当地华人会一同庆祝新年。与此同时,杜塞尔多夫位于德国的工业中心,其所在的北威州有70多家大学,拥有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兴与多家大学建立合作,鼓励大学生来公司实习与工作。中兴虽然来自中国,但也是国际化的公司。中兴通讯德国的员工来自16个国家,他们会一同过节日、协同作业,灵活处理个人冲突,形成了整体和谐的合作文化。

  敖文举例说道,欧洲各国文化各异,很难形成共识,足球则是重要的文化连结。在中兴通讯公司的宣传短片中,足球符号十分鲜明。除了足球外,中兴也会采用明星效应扩大品牌知名度。关于如何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问题,其实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手机行业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在强调技术的同时,也应加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实现“n+1”的传播效果。

  关于中德的文化间理解,敖文认为,中国对欧洲的兴趣与了解程度远超过德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与了解。例如,每年只有500余名德国大学生学习中文,学习德文的中国学生不计其数。除了学习、工作和旅游外,还应有更多的途径促进文化间理解。

图2 中心成员在中兴通讯公司参观

  17日下午,中心团队应邀访问位于杜伊斯堡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鲁尔都市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 Ruhr Metropolis,University Duisburg-Essen),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高级教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王海(Thomas Heberer)与武汉大学德文系副教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靓等人进行会谈。

  杜伊斯堡所在的鲁尔区是德国传统工业区,有15个市县,超过520万人口。1758年,鲁尔区建立起第一家钢铁厂。19世纪初见证了鲁尔区煤矿产业的辉煌,然而鲁尔区的现时失业率达到10.5%(德国整体失业率为5.1%)。2018年12月21日,鲁尔区最后一家石煤矿——运营长达150年的Prospor—Haniel关闭,似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谢幕。如今,鲁尔区积极寻求向高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转型。作为鲁尔区工业中心的杜伊斯堡,曾是60年代德国最富裕的城市。如今在工业转型的现实情境下,杜伊斯堡人口大量外流,失业率达到13.3%(60年代为零失业率)。1982年,德中两座重要工业城市——杜伊斯堡与武汉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在杜伊斯堡市政厅三楼的“武汉厅”可以看到两个城市友好往来的诸多见证。

  据刘靓院长介绍,鲁尔都市孔子学院是中国设在海外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是中、德两所合作院校共同创立的学院。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539家孔子学院与1129所孔子学堂。其中,德国有19家孔子学院,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由两位德方知名学者担任外方院长,这也是一个比较少有的专家团队模式。此外,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图书馆拥有德、英、中文图书8000余本,免费向公众开放。学院秉持传递中国文化的理念,开设从儿童到成人、面向大中小学在校生与社会人士的汉语教学课程。学院会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夏(秋)令营、孔院开放日、书法与茶艺学习班、汉语桥比赛、中德文化展览与学术会议等。刘靓院长指出,孔院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对当代中国的解释与推介。其中,“转变中的中国”院长系列报告从建院之初举办至今已近10年,自2018年起,学院开启“鲁尔对话中国”的年度学术对话活动,邀请中德知名学者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对谈,2019年的活动主题为“数字革命与人工智能”。

  王海教授是德国知名的研究中国问题专家,他对中国的研究至今已有五十年(1969-2019)。1975年,王海教授来到中国,调研了四川凉山、阿坝藏区、古都杭州等数十个城乡地区,掌握翔实的一手材料,对中国有较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改革开放后,他成为首批在《北京周报》工作的外国专家。王海教授与刘靓院长等人都认为,亲身体验是理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途径。除了亲身体验中国的实际情况外,王海长期关注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起,他即开始订阅《人民日报》,同时还是《南方周末》的长期读者。与此同时,王海教授也十分留意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他发现,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描绘依旧以负面报道为主,且选择性忽略许多与中国有关的重大信息。例如,2008、2009年,德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就呈现对中国的明显偏见。这些报道会极大地影响德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感知。他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造成德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误读。首先,中国内部多样性丰富、历史与现实情境十分复杂,有的德国记者知识储备不够充足。其次,中国对境外记者的实地采访管理有时会限制一些一手信息的获取,诸多德国媒体只能援引美联社、BBC等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从零零散散的资料中拼凑出了威胁性的中国。最后,王海教授也指出,德国新闻是以批评性为主的内容生产方式,一个德国记者曾经跟他说过,“不好的信息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好的信息”。

图3 中心成员在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合影

  中心团队在交流中谈到,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的跨文化探索精神令人感动,这种探索把德国学习者带入体验中国的活动之中,深入到日常生活层面,有利于建构深层的文化交往关系。同时,中心团队围绕王海教授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提出多个问题并进行深入讨论,大家认为,王海教授建构了中国研究的跨文化视角,既能从中国视角看西方,也能从西方视角看中国,既有批判反思,又有路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