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肖珺 刘沛恺)9月25日,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2021)暨新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新闻教育研讨会”举行。
论坛专注中国问题,探索传播创新,围绕新媒介、新交往、新分享、新交流等进行深入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喀什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者和业界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议中国传播创新,并对新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新闻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论坛在线下设置了武汉大学分会场、新疆大学分会场、喀什大学分会场等,逾300位师生线上线下参与论坛活动。
传播创新成为应对危机走出交流困境的方式方法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表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目前国内国际现实情况为背景讨论传播创新是非常及时与必要的,需要对传播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加强探讨。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允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搭建了学术的“丝路时空”,疫情促使我们拓展传播媒介的想象空间。
受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委托,该中心副主任肖珺进行题为“走进传播创新的田野”的致辞。她表示,在疫情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中,传播创新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应对危机和走出交流困境的方式方法,人们通过积极的沟通不断寻找情感共鸣,传播创新也体现了人类不断更新和进化的存在方式,值得不断挖掘和反思。
建设性新闻倡导用积极视角看世界
本次论坛共设5场主题发言,17位学者与业界嘉宾聚焦建设性新闻、新媒体技术、媒体融合、新疆传播、品牌传播、舆论机制、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等问题展开学术对话,呈现当下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的一些新趋势。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在《为什么会有建设性新闻?》的发言中表示,建设性新闻倡导用积极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是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重大转向和有益补充,合乎人性的信息需求平衡。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在“融媒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机制创新”的发言中建议,完善事实核查、保障充分而多元的信息供给、力求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创新舆论引导观等。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宏刚在《<新疆日报>抗战宣传动员中的国家认同建构策略》的新闻史研究中呈现新疆各族民众与全国人民共同支援抗战的历史集体记忆,他认为这是当前增强新疆各族民众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资源。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在《篝火映射、公意表达和算法推送:舆论的生成机制与风险治理》的发言中表示,算法舆论是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智能化传播的产物,其背后的算法幽灵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议程幻想,进而对“媒体-议题发布-公众讨论-意见融合-舆论生成”的基本逻辑造成冲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jour.cssn.cn/xwcbx/xwcbx_pdsf/202110/t20211011_5366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