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媒体报道 | 武大宁大联合主办中国传播创新系列活动 李绍先等十五校专家纵论传播发展新议题
发布时间:2022-12-13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22年12月13日,湖北日报客户端报道了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2022)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新闻教育研讨会”“第五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2022)”。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2月9日至10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传播创新系列活动,分别是:“第六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2022)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新闻教育研讨会”“第五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2022)” ,共计十五家高校和机构的54位学者及全国人大代表发表七场主旨演讲和十九篇最新研究作品,对全球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中国传播发展的新议题和新方向进行了充分讨论。

图1:“第六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2022)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新闻教育研讨会”嘉宾合影

12月9日的论坛活动连续发表7场主旨演讲,李绍先、孙玮、龙耘、马慧娟、陈育宁、张毓强、肖珺分别就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新契机、脱贫攻坚背景下的移民文化、媒介界面理论、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宁夏历史和地区形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等议题分享了他们的最新思考。

中国阿拉伯问题研究专家、宁夏大学李绍先教授首先分享《俄乌冲突背景下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变化及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新契机》。他指出,从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看,中阿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而真正意义上的中阿全面合作是从2004年开始的,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把中阿合作提升了一个台阶。中阿友谊将给变乱交织的地区注入更多稳定性,为文明交流互鉴带来更多积极能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多年深耕媒介文化、城市传播等领域,她就《界面理论视角下的媒介演进》分享最新思考。她指出,界面在人类文明推进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界面理论能够帮我们开启理解媒介的新维度。她着重论及界面理论的发展过程、作为界面的媒介演进与作为界面的城市、界面视角的媒介反思等三个部分,比如,数字界面可以再造人类城市,数字城市又会创新社会交互的新界面,这些将为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媒介演进的新视野。在今天的数字时代,数字界面连接生成力跨越所有系统,它实时动态运作,创造了人——机耦合主体。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教授结合我国国际传播教育的最新发展,发表题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及人才培养》的演讲。龙耘紧密结合自己和团队的相关调研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呈现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新维度与新变化。她认为,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式各有特色,未来应关注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与开放包容,更新人才理念并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叙事与认同建构能力,增强数字素养、提高专业技能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结合多年国际传播的调研工作,细致讲述《对当前国际传播一些基础性问题的认识》。他认为,国际传播工作应具备基于实践的问题意识,关注其基本概念及其背后的问题、国际传播事件的成效,明确当下的问题与战略目标。一方面,认识到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国内、国际的区分。国际传播应该在新的全球性、世界性视角上认识传播的内在价值,以对话不对立、友好不讨好、亲和不迎合的姿态理解国际传播问题,深入理解中国并重构主体性。

被媒体称为“拇指作家”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从移民女性的故事入手发表《由宁夏红寺堡区的女性力量看移民文化带来的巨变》的演讲。她认为,中国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她所在的宁夏红寺堡集中安置了二十三万异地搬迁移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一种科学模式。她深情讲述了四个移民女性的故事,提出女性故事是移民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书写和传播女性力量将有利于传承这段珍贵的人类历史。

曾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陈育宁教授发表题为《历史视角看宁夏——宁夏历史文化的变迁及地区形象》的演讲。他提到,宁夏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实,可以从黄河农耕、移民及民族关系、脱贫奔小康三个视角分析宁夏历史文化的变迁及地区形象。宁夏的传播应该关注多民族交融及多元文化的生成,比如,丝绸之路历史中的西方手工艺品、佛教艺术、西夏艺术等宁夏故事。研究可关注“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新形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传播议题。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长期从事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研究,她分享了《文明对话的跨文化路径探索》的最新研究。她指出,人类社会的绵延和发展始终浸润于多元文化与文明交流和碰撞之中,一方面,我们不断寄望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和互鉴,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直面文明间的对抗、冲突和战争。她着重分析了文明对话中的跨文化内涵、跨文化对话的理论源流、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等内容,提出可触达、可沟通、可理解、可互鉴的跨文化对话观,并在数字沟通中调适和构建跨文化对话观的可能性。

12月10日的工作坊共计宣读19篇最新研究作品。作品涉及数字外交、传播与社区融合、城市空间感知、农村社会化阅读、长江文明叙事、未成年人的手游使用、短视频品牌传播、文化出海等多元现象,分别指向数字文化、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媒介记忆、乡村传播、健康传播、技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呈现一些传播创新动向。

图2:“第五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2022)”嘉宾合影

其一,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创新及其效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月琴等孤独症青少年的社区融合为研究对象,以“情动”视域探索寻找“家园”的社会传播路径。四川大学刘娜副教授等以四川乐山为例,探讨数字媒体对城市地方感的建构及空间实践的影响。宁夏大学副教授朱俊松等结合收集到的案例材料和观察材料讨论短视频直播间带来的品牌传播创新,并提出价值共创的核心概念。郑州大学讲师秦静等基于网络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揭示青年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线下政治参与现象。华中师范大学讲师耿书培等聚焦疫情之下的在线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选择,尝试对保护动机理论进行扩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周永媛等基于约会软件的使用,尝试解释年轻女性媒介实践的自我呈现与动因。

其二,全球交往中的传播创新。暨南大学吴非教授等将美国科技公司作为“数字外交”新的介入主体,从其传播创新的行动策略中反思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数字化新动向。四川大学副研究员骆世查等在技术伦理学视野下思考“数字遗产”,尝试解释可辩论的生存媒介概念。宁夏大学讲师王琼等结合当下中国“网络安全”的政治传播要求,尝试提出“网络精神安全传播”的新概念。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许天敏以新加坡地区跨境电商平台为例,指出文化“出海”的平台化转向现象。

其三,传播创新中的跨文化对话。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王润珏等以豆瓣“英文梗(English meme)”小组为例,展开基于趣缘纽带的数字文化适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甘丽华等瞄准《原神》等Z世代的游戏实践,从新媒体角度、游戏角度进行跨文化从传播的论述。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郭雅楠等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剖析中美两国的长江纪录片,展开自述与他述的比较研究。

其四,传播创新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意义。复旦大学副教授王迪等以浙江乡村民宿模式推广为例,结合创新扩散理论讨论农村土地改革中农民观点的形成过程。郑州大学副教授邓元兵等基于豫北农村的扎根研究,系统分析农村居民参与社会化阅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从“农家书屋”到“网络咖啡馆”的阐释角度。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管成云等基于电商下乡的民族志调查,尝试解释互联网与乡村经济变迁之间的相关性。湖南师范大学讲师孙敏等用问卷、访谈等经验材料分析农民家庭现代化转型中的未成年人手机沉迷现象,指向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传播素养缺位问题。

其五,数字记忆中的历史再现。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王润等选择B站的系列视频,揭示企业文化、中国企业史包括企业的网民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于小川等深入反思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媒介记忆实践,提出“坏事何以传千里”的传播解释。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指出,武汉大学自2017年开始推动国内传播创新研究,创办并连续出版《传播创新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学术集刊,使得相关学术对话和发表拥有新园地,形成新的学术研究亮点。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连续两天的系列活动中,还广泛征询与会专家的建议,就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新闻教育议题召开闭门讨论。该院执行院长李世举强调,宁夏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传播创新问题,他们也将积极探索宁夏的跨文化传播资源,更好地凝聚新闻传播学科和教育的特色亮点,以支撑和服务宁夏和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认为,论坛和工作坊的学术对话表明,中国学者正在积极地“在场”感知中国传播创新的理论、实践和方法问题,希望基于中国传播创新的内在要求及其在当下存在的问题不断壮大学术共同体,进而实现中国传统传播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推动基于信任建构的传播创新、挖掘面向共同实践的传播创新和增进迈向互惠性理解的传播创新等目标。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洪杰文教授、吴世文教授,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于鹏亮副教授和张春波副教授等参与主持与对话工作。

原报道标题为:《武大宁大联合主办中国传播创新系列活动 李绍先等十五校专家纵论传播发展新议题》

原报道链接:http://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199503&cId=0&tencentShare=1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