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心新闻 | 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开题工作在武汉大学顺利完成
发布时间:2023-09-29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23年9月17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开题会在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331会议室召开。本次开题工作积极响应教育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十四五期间加强校际合作,联合攻关重大项目的相关工作要求,开启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跨校合作的新路径。

图1. 联合开题现场合影

 

联合开题工作得到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力支持。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研究员在致辞中肯定两校共同举办开题会议有益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他表示,开题的两个项目的设计都经过了反复论证,体现了对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整体部署的积极响应。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平台处副处长陈世银在致辞中提到,两校合作开题开启了跨校合作的新路径。武汉大学富有特色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传播创新研究等领域积极呼应党中央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工作要求。周建新、陈世银共同期待两校合作能产出丰硕的成果。

 

图2.  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代表致辞(左为周建新,右为陈世银)

 

肖珺教授主持的中国传媒大学基地项目“跨文化传播时域下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建设研究”首先进行开题汇报和专家讨论。专家组成员包括:史安斌教授(清华大学)、单波教授(武汉大学)、龙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赵永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袁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肖珺向专家组陈述项目设计的整体情况,包括选题来源、研究意义与现状、研究设计、预期成果等,特别就项目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向专家组请教。史安斌教授认为课题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建议课题组聚焦全球文明倡议等工作部署展开积极回应。课题组可以善用理论建构的学术优势,在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中找到突破点和创新点,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单波教授建议课题组还要再细化研究问题,然后从问题出发探索学术发展方向。比如,可以认真挖掘“朋友圈”中的“朋友观”,我们是怎么、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交朋友、扩大朋友圈的,这中间的“朋友观”有没有变化和发展,是否需要重新解释呢?课题组还可以加强对民间社会交往的观察,为理论的提炼提供帮助。龙耘教授认为课题要处理好对虚实“朋友圈”的界定,以真诚真实作为根基,同时建议将调查研究中的发现及时转化为智库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发展的需要。赵永华教授建议课题研究中可以增加国际关系视角和历史视角,从全球文明史视角思考国际舆论的形成和“朋友圈”建设问题更能增加对现实问题理解的厚度和深度。袁艳教授建议,除了国家外,还可以思考人、地区、文明能否成为“朋友圈”建设的主体,将跨文化传播研究更加地下沉,特别是可以考虑文化地理学视角。针对专家们的建议,子课题主持人浙江大学洪宇教授、湖北省社科院邓为副院长、武汉大学谢天副教授等都表示、课题组将结合专家们的意见,加大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力度,希望研究成果能有效服务于社会发展。

 

图3.肖珺项目开题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发言者分别为:肖珺、史安斌、单波、龙耘、赵永华、袁艳)

 

随后,张磊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基地项目——《跨文化数字适应与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进行开题汇报和专家讨论,专家组成员包括:史安斌教授(清华大学)、单波教授(武汉大学)、龙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袁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洪宇教授(浙江大学)。张磊教授从选题缘起、理论基础、课题主题设置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等层面陈述项目的设计情况,在成果上他表示希望对理论进行创新,突破二元结构主义的框架,最后针对目前项目情况他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建议。史安斌教授肯定了题目的研究意义,提出“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概念上可以借鉴现有研究的表述。建议跨文化传播的操作手册(handbook)也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他提醒要优先选择Facebook和twitter等主流平台作为研究对象,补充全球z时代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新表现。单波教授对跨文化一词的翻译和定义问题阐述了个人看法,认为课题在数字时代探讨跨文化能力这一问题时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思考,从已有的文化适应理论中建设新的模式。龙耘教授指出数字适应中“数字”这一核心概念需要进一步阐释,例如数字作为技术、价值、行动等不同层面的解释,强调要关注研究落地的效果,例如以个案研究进行切入。洪宇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需要下沉到个人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层面。研究者可以挖掘媒介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外,跨国关系与地方政治的辩证关系也是未来思考的方向。袁艳教授则认为需要注意基础设施主义在概念的使用上涉及的倾向问题,建议进行辩证的表述,以视角主义的观点更能体现基础设施概念对课题的贡献。针对以上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子课题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王润珏进行了简短的回应,认为目前现有的研究缺乏从现象到抽象的归纳,另外对基础设施的内涵、价值观指向需要进行辨析和重新理解。子课题主持人赵永华老师肯定各位专家所提出的意见,表示课题组会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落实,顺利完成本次项目。

 

图4. 张磊项目开题嘉宾合影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发言者分别为:张磊、史安斌、洪宇、单波、袁艳、龙耘)

 

与会的其他嘉宾对本次联合开题给予积极评价并补充了一些建议。彭增军教授赞赏本次开题的项目选题都从实践中来,有可以预见的理论价值,建议项目成员思考把题目做小、做深,争取产生一些理论突破。

 

图5.开题活动现场

(左侧为彭增军教授,右侧为开题讨论现场画面)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