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媒体报道|新闻发现与历史非虚构写作讲座在武汉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15 作者:CSMD 来源:CSMD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4月18日,“新闻发现与历史非虚构写作——从《为了和平——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纪略》研究创作说开去”的讲座在武汉大学举行。该讲座系武汉大学“融媒体新闻生产综合实践”系列讲座第5期。

1937年到1941年间,苏联曾派遣3000余名飞行员来华参战,他们不仅为中国运来战机、训练中国飞行员,也驾机飞上蓝天参加对日的空战、轰炸侵华日军的机场。他们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200多位苏联空军志愿队战士长眠于中国大地,其中,15位烈士的忠骨安葬在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这些烈士都是谁?他们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长江日报科教新闻部主任谌达军以新闻工作者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寻访烈士成长、战斗、牺牲的轨迹,重构这段史实的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经过8年的追寻与探索,谌达军及其采访团队搜寻到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15位烈士的准确档案信息,找到了其中1位烈士的遗孀、8位烈士的后裔;发现了14位在武汉对日作战中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的名单,并将他们的名字增刻到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上。新闻报道完成后,谌达军着手研究这段历史,力图还原29位烈士的事迹,还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的台前幕后,耗时10年终于撰写并出版了《为了和平——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战纪略》。座谈会上,谌达军介绍了选题发现、资料查找以及书稿撰写出版的相关情况。

武汉市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任蒙阅读本书后感慨良多。他表示,作者使用了大量历史文献特别是很多解密资料,用文学手法立体地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任蒙在空军部队当过13年兵,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军旅经历阐释了书稿中揭露的历史细节,以及当年这些空军志愿军援华制空的重要意义。任蒙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表示,历史非虚构写作、纪实文学写作要坚持真实性原则,部分情节由于客观需要可以在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此,他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了阐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余坦坦表示,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则是昨天的新闻。新闻与历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新闻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新闻记者可以向历史研究发展,甚至成为历史研究者、历史讲述者。他以国内外新闻工作者成功转型历史著作撰写者、历史研究者的经典案例勉励在座的新闻专业的学生。余坦坦最大爱好是写小说,小说写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写作实际颇有感慨地说,“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很可能形成思维固化,创造力想象力受到限制”,新闻人要拓展思维,不能仅仅限于报道。

交流环节,学生围绕寻访过程中遇到主管客观条件冲突时怎么打破矛盾,从新闻报道到历史非虚构写作,如何转换、怎样进行逻辑布局,书稿中的人物描写是合理的想象还是有其他素材佐证等书稿撰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呈思主持讲座。他表示,媒体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应寻找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研究,讲座从新闻、历史、文学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29_5748730.shtml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