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丨曾一果:数字社会的情感结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1 作者:CSMD 来源:CSMD

图片

12月6日晚上7:30,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应中心邀请,在中心A321会议室举办题为“数字社会的情感结构问题研究”的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肖珺主持,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以及来自校内外各学院师生参与本次活动。

图1 曾一果教授讲座中

一、数字社会的情感结构

(一)理论背景与概念演变

讲座伊始,曾一果教授首先介绍了“情感结构”这一概念的起源和理论背景。他引用了雷蒙·威廉斯的观点,强调情感结构作为一种方法论,从社会文化的变动角度讨论情感结构的形成。他提出,情感结构不仅是社会变迁的反映,还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集体的情感状态。威廉斯首次提出“情感结构”概念的语境是文学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扩展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认识论,揭示了社会变迁与文化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个体的情感体验和集体的情感结构。

围绕情感结构的概念演变,曾一果教授详细阐述了情感结构的概念如何从文学批评的新方法,扩展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认识论。他强调,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基于对社会文化变动的敏感,将文化与社会的变革视为一个整体。曾一果教授提到,威廉斯在《电影导论》中首次使用“情感结构”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随后,在《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等著作中,威廉斯进一步丰富了情感结构的内涵,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分析。情感结构从最初的文学批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理解社会变迁和文化实践的重要视角。

(二) 数字社会中情感结构的裂变

曾一果教授接着探讨了数字社会中情感结构的变化,从个体经验的彰显、生活空间的变化、权力结构的盘整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这个空间不以物理属性为前提,而以技术属性为条件,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例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情感、分享经验的新渠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结构。

此外,曾一果教授还强调了数字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变化对情感结构的影响。他指出,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问题,这些都对人们的情感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淄博烧烤、狮子桥大爷跳水等热点话题,曾一果教授按照“数字传播-媒介奇观-复杂的情感结构”的逻辑展开讨论,进一步阐释了数字社会中情感结构的裂变与重构。他指出,这些热点话题不仅反映了数字社会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更揭示了人们在数字空间中情感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曾一果教授认为,传播在情感结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数字技术成为数字时代情感结构的“技术无意识”和新文化创造的基本装置。数字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结构。曾一果教授分析了数字媒介如何为人们提供新的感知和体验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塑造人们的情感结构。他提到,数字媒介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提升。同时,数字媒介也带来了情感表达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人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和复杂。

(三) 文化变迁中“情感结构”的审美革命

最后,曾一果教授讨论了数字时代的本质特点,即由数字技术规定的“数字化”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分析了“网言网语”与文化表征、文化互动与社会关系重构,以及风格迭变与中国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他指出,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过程意味着所有的输入与输出都以数字这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记录、转换、接受和储存。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网言网语”与文化表征方面,曾一果教授分析了数字时代新词汇的创造和旧词汇的改造过程。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心理感受和精神状况,还成为数字时代文化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字时代的文化互动也呈现出高度杂糅性和互构性特点,形成了“文化出圈”与“圈层破壁”后的交互性语境。

在讲座的结语部分,曾一果教授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情感结构”。他强调,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伟大而漫长的革命,每一个人也同样无法置身其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社会的情感结构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在未来的AI社会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将更加丰富和复杂,情感结构的多样化和包容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现场互动

在互动环节中,曾一果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讨论。

单波教授:“情感结构”中的“情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一果教授:情感结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群体、社会层面的情感模式和规律,是通过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过程不断构建的。引用威廉斯观点来看,情感结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过程不断构建的。这个结构能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塑造和反映出人们的情感经验。

图2 单波教授提问

肖劲草研究员:“情感结构”关注的重点是否不是具体情感之间的结构,而是唤起情感的社会实践、媒介实践等情感的“刺激物”与情感之间的结构?

曾一果教授:“情感结构”着重刻画情感的产生和传播,情感不仅是在个体的内心世界中发生的,而是通过外部的、文化的中介物,比如文学作品、电影、艺术等,形成特定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外部”和“内部”的关系是“情感结构”这一概念关注的重点。

图3 肖劲草老师提问

湖北大学副教授姜可雨:情感的流动性是情感结构的一个特点,具体情感的表达也是随着背景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曾一果教授:情感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与特定社会群体、文化背景,甚至历史时刻息息相关的。他强调,情感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的体现,正是威廉斯所说的情感结构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塑造和反映人们的情感经验。

图4 湖北大学姜可雨老师与曾一果老师交流

武汉大学博士生王嘉乐:如何在具体学术实践中应用威廉斯理论展开研究?从实践角度来看,哪些朴素的基本情感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曾一果教授:威廉斯的理论告诉我们,文化的情感结构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研究情感结构的目的是了解和分析这些情感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社会变革甚至政策决策。目前有很多操作性的研究可供参考,《数字化记忆的双重书写——百度贴吧中“克拉玛依大火”的记忆结构之变迁》等具体体现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研究路径与方式,体现了如何通过情感结构来理解和预测社会现象。

图5 武汉大学博士生王嘉乐提问

 

三、总结

图6 肖珺教授总结

肖珺教授:曾一果教授从雷蒙德·威廉斯的经典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情感结构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情境,强调了理解情感结构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曾一果老师通过威廉斯情感结构,这一宏观社会解释框架来思考当下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的思考。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威廉斯当初在建构这一理论视角时,有五个支柱,分别是工业、阶级、民主、艺术和文化。当下的人类传播语境中,这些支柱中的很多概念、内涵都出现了变化,甚至是剧烈变迁,比如,如何理解工业?曾老师在讲座尾部探讨数字化情感结构问题,这些提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论想象。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