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大学校园时光,你会想起什么?是田径场上的风驰电掣,还是三五好友的激扬文字?
“围坐在会议桌前读一本书,不为学分也不为绩效,只是单纯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感悟,无论何时想起,都是一段值得珍藏的纯粹时光。”毕业多年后,每周一次的“随波逐流”读书会,仍然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李丹丹刻在心底的印记。
图1:读书会现场,师生与嘉宾德国汉学家顾彬合影
18年来,珞珈山麓,香樟树旁,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陪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樱花烂漫读到梅香扑鼻,从传世经典读到时下洞见,从现场聆听读到思想对话……
以书会友 与思想家共舞
都知道要多读书、读好书,但阅读量大、内容深奥的书籍让很多学生焦虑,该如何读?
以“基于传播问题的跨学科阅读”为主题的“随波逐流”读书会,对如何突破学科定式、提升问题意识进行了尝试,让学生摆脱了独自读书时深思不得其解的状态和孤独感,相互启发、交流心得,使疑问豁然开解。
图2:读书会现场
“当然不是随大流去读书,也不是跟着我读,而是与他人共享自由读书、自由交流的状态。”说起“随波逐流”这个名字,单波开起了玩笑。
“跨”是读书会的一大亮点,既有研究生分享自己爱读的书,还邀请了国内外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分享新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书籍,甚至是影像、纪录片、旅行游记……听完一场读书会至少要2至3小时,从一周新闻讲述到读书报告分享,再到讨论与交流,每个环节都有满满的干货。
图3
令单波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同学分享日本的推理小说,为了制造一些恐怖气氛,关灯跟大家讲述悬疑的部分,在大家心惊肉跳时,开灯给大家讲日本文化中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度思考。
在读书会上,分享者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犹如一个个导游,将听众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书中的一缕清香伴随着众人激烈的讨论,在教室里飘荡。
很多学生都有一种感受,在参加完读书会的那个夜晚,常常会因大脑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眠。在他们看来,错过一期读书会,不仅是错过一本书的精彩分享,还错过了现场的有趣点评。
图4
“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这样拘谨的人也连问了三个问题,一旁的单老师都耐不住,加入了答疑解惑的行列。”2008级研究生赵远远回想第一天参加读书会时的场景,感叹读书不再流于形式,而是一种精神享受。
“学生在读‘难读’之书时有人温情陪伴、贴身指引,定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发胜认为,读书会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边缘突破的路径,为落实导师责任提供了“身教”大于言传的鲜活案例。
春风化雨 传递人生价值
随着网络文化兴起,网络热词、表情包深受年轻人追捧,语言文字的美感在网络群体中被逐渐淡化。而读书会从具体的某本书出发,不仅为学生带来了静谧而温馨的时光,更润物无声地内化成思维方式,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图5:读书会现场
“即使我忘掉了所有的学术理论,却忘不掉‘跨文化传播’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体系,即世界是丰富的,文化是多元的,沟通是必要的。”得益于读书会的训练,2010级硕士袁玥在工作后,也愿意怀抱开放的心态和旺盛的好奇心,去探索广阔和多元的世界。
读书会自创办以来,已成为武大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把阅读所得与学科议题相关联,将跨学科阅读转化为科研创新论文。以某一主题的新闻梳理为切入点,有可能形成有特色的中西新闻比较论文;从某一问题的阅读分享寻找灵感,或许能碰撞出传播创新的火花。博士后辛静通过阅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分析方法;博士研究生刘欣雅通过阅读社会学著作,迷上了田野调查方法……
作为读书会的成果,《基于传播问题的跨学科阅读:“随波逐流”读书笔记》总结了阅读经验;“随波逐流”微信公众号扩大了读书会的学术影响力。截至目前,参与读书会的研究生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并荣获高水平奖学金,其中还有多人走上了学术道路。
图6
“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必须基于跨学科的阅读,读书会是培养相关学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充分肯定读书会的理念与方法创新。
在这场“读书的长跑”里,无论多忙多累,单波从不缺席,总能如约而至,他还会坚持跑下去,继续为武大学子守住美好时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静 张锐 通讯员 程晓)
原文报道连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3346b863339e4e5fb37e0efd189b05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