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五日上午,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在本院博士沙龙作了题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精彩演讲。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单波主持了这次博士沙龙。祝建华首先阐述了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定义、意义,以及实现的方法和途径。而后演讲又转向了更宽泛的话题——如何开展传播学研究。根据学生的提问,他又阐述了他对一些研究问题的看法。
祝建华教授在美国取得了传播学博士学位,而后九年执教于美国美国康奈迪克大学,在美国传播学界打拼出一席之地,成为国际和华人圈内的知名学者。在此次演讲中,他与莘莘学子分享了多年的研究经验与心得。
祝建华以中华传媒网网友的一篇文章为引子,提出了自己对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国内传播学研究需要与世界接轨以求发展,虽然不一定要建立起与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类似的理论体系,但研究也要着眼于国内,而不是隔靴搔痒一般的去研究他国的传播现象。所以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都是必须的。他讲道,传播国际化有三大要素:最重要的是理论,其次是研究方法,最后才是英语写作能力。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要在理论上有建树,研究方法正确,才能进入国际传播研究的主流,而英语只是工具,并不是重点所在。
他认为,本土化与国际化有许多共同点。不同之处是本土化研究旨在发现传播现象的本土特性,而国际化研究旨在发现普遍性和一般性。而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能跳出“本土”的框架,从对本土个案的分析中,发现传播现象的普遍规律。
他提到,当下的许多研究关注突发的、独特的个案就不太合适。因为关注太过特别的个案不利于发现一般规律。“人咬狗可以是新闻的内容,因为新闻猎奇,可是人咬狗如果成为研究的对象,就不太合适了。”他如是说。
祝建华教授在论述研究国际化的途径时,提到了要用英语写论文在SSCI刊物上发表,SSCI刊物中美国学者的文章占到九成,其他国家论文数量很少。于是有学生就产生了疑问,祝建华提出的研究国际化的途径是否含有强烈的美国中心论论调?国际化的传播研究是否就只是美国的传播学研究?SSCI的规则是否本来就由美国人设定?祝建华教授回应道,他本人对欧洲批判学派的研究并不感兴趣,又戏谑自己的观点可能有偏颇之嫌。
有学生问中国国内的传媒经济学研究该如何开展、如何走向国际化。祝教授回答道,中国的媒体产业的经济现象非常的特殊,有些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水平堪忧,而像大媒介集团兼并一类的事情应该是咨询公司的研究对象,媒介集团兼并与大型连锁超市兼并在他看来并无太大差异,这些已经超出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本院一位研究生提问时谈到,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用现代传播理论去注解中国历史上的传播现象,二是套用国外理论来研究国内现今的传播现象。祝教授说,这两种贴标签的现象确实存在。自己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加之国学底蕴薄弱,历史研究他知之甚少。而第二种现象,关键要看如何把握,许多传播理论是有普遍性的,是可以用来作为研究的指导的。
祝建华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传播学的研究就好像盲人摸象,国内的研究者由于体制等原因是瞎的,在摸索,而他看得见,但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了,只留了一个小孔看一小部分。因为传播学近年来发展太快,这头大象还在不断长大,所以个人只好把眼光集中到一点,否则太难把握。祝建华教授现执鞭香港城市大学,他就像一个从传播学圣地——美国取经回来的知者,孜孜不倦的向国人讲授着开展传播学研究的方法。此次精彩讲座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为还在迷宫中摸索的学子指点了迷津。(郑一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