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系列】 赵月枝教授谈新闻传播学术的跨文化主体性构建
发布时间:2017-12-10 作者:CSMD 来源:CSMD

11月27日上午,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赵月枝教授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在中心331会议室举行了题为“新闻传播学术的跨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学术讲座。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赵月枝是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是传播学批判学派中卓有成就的华人学者;她的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传播政策、文化产业、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城乡关系视野下的文化与传播等,主要关注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讲座伊始,赵月枝教授论证了新闻传播研究和教育主体性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主体性建设不仅是理论界探讨的命题,更是亟待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赵月枝教授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在乡村与城市、东方与西方、实践与理论三组关系之间游走的经历,指出正是这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塑造了自己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本土性,也奠定了自己的学术旨趣和现实关怀。

讲座上,赵月枝教授回忆了她自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以来的个人经历:最初她对西方传播学的了解仅限于美国主流传播学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以及《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等寥寥几本著作,停留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之中;此后,随着阅读和体验的深入,她逐渐在从批判视野分析西方新闻传播业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历史和东西方关系的视野中重新理解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的发展路径,进而将中国新闻学的发展置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探究。赵月枝教授认为,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的发展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需要和对外的冷战意识形态斗争需要密切相关,因此美国传播学也被称为冷战社会科学。与此相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始终关注工人阶级抗争意识的消解与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维护等宏大问题,这也体现了西方批判传播学的基本问题意识。在中国,随着美国主流传播学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被引入中国,业已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受到了挑战。今天,中国新闻与传播学面临如何在批判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主体性的问题。

赵月枝教授进而指出,相对于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传播研究存在三个盲点。第一,将国家与社会视为对立的框架,忽视了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以及特定的国家形成历史,也忽视了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在抗击全球资本主义全球化中的潜力。第二,将资本主义崛起视为传播学术分析的历史时间起点,不能处理前现代文化传统的意义和影响,从而导致了在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盲点。第三,受到城市中心主义的限制,遮蔽了乡村的独特文化经验,而乡村恰恰是中国延续与变革的根基,城乡关系也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权力关系。

基于上述批判性分析,赵月枝教授指出,中国学术研究若想要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和问题意识、避免沦为西方学术的附庸,就需要将城乡关系视野纳入分析范畴,并将中国视作一个“融合型的跨文化(transcultural)国家”。同时,赵月枝教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聚焦传播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因在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内的碰撞而产生的新的社会文化形式的过程,考察二者的相互构建关系;并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借助从传统中国的“知行合一”到马克思、毛泽东、布尔迪厄、福柯等人有关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洞见,提出了通过能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的重要性。最后,赵月枝教授从实践维度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在国内开展批判传播研究的实践经验,倡导将“乡村作为方法”,结合“从全球到村庄”和“从村庄到全球”的视阈转换,推进批判传播研究与研究者的自我转型。

本次讲座是中国传播创新论坛的系列活动。讲座结束后,赵月枝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