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上午十点,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藜教授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中心邀请,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1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讲座主题为“‘媒介’想象中的超越与返归”。
进入主题前,孙藜教授表示,自己目前主攻的媒介史是传播研究的特定场域。媒介史带着对现实的关切走进历史,又从历史反观当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媒介和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话题。随后,孙教授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媒介’想象中的超越与返归”。
对旧有“媒介”想象的反思
孙教授首先表示,在面对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的诸多新问题时,我们应当关注其与既有研究之间的“对话”,借助新的范式反思既有研究,探寻研究的“超越性”。
由此,孙教授指出了既有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重视以“文本”为主的“内容”,轻视以“技术”为代表的“物质”。“观念中心论”导致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媒介”被视为服务与主体,满足人对主体性渴望的工具。第二,局限于功能主义的思维框架,“媒介”被“主体或系统的目的”规定,成了脱离情境的抽象存在,“事物本身”的面目因此变得模糊。
媒介想象之“超越”
孙教授认为,对媒介机械化的想象已经走向网络化,存在多种网络化的时空路径和大量因果非线性关系,因此对媒介的理解也就出现了“复杂性转向”。
在此基础上,孙教授指出,所谓“超越”首先是要打破“内容”与“形式”二元对峙的观念,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媒介。其次,对旧有“媒介”的想象需要一种“转换能力”,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需要一种倒置的眼光,但这种“转换”并不是抛弃,而是将原来处于边缘位置的“形式”拉回到聚焦中心。
此外,孙教授提出媒介想象“超越”的出发点。从技术性出发是为了矫正“观念中心论”。但是,我们在超越性的想象过程中,也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既从物出发,又将物与观念联系在一起,既看到媒介本身,又能在网络化的审视过程中,揭示媒介与观念层面的勾连。
媒介想象之“返归”
孙教授借用海德格尔“桥”的隐喻,指出传播的存在改变了“生态”,桥的出现让河岸变为“两岸”,使新的意义和事物生成。因此,“返归”不是在狭窄的意识或认知领域中进行所谓“还原”,而是把超越性想象中的“世界网络”置于特定情境下,让“媒介”的独特性在生成演化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将媒介联系返归具体情境时,时间和空间就不再作为容器,其本身就嵌入在我们的传播活动和交往关系中。我们要仔细探查每个空间(物理与虚拟)的独特性,是如何与同样独特的媒介实践发生着关联的。
孙教授指出,当前的传播研究都是从碎片入手,无论研究对象是宏大的还是个案,其实放在整个视野中都是从碎片入手的,关键在于要从“碎片”出发,打破结构功能主义的局限,找到具有丰富联系的,特殊的总体,以此扩展我们的想象。然后,又将其“返归”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放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的感知之中,来审视其差异化。
讲座最后,孙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功能主义、媒介的物质性、人的主体性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撰稿:胡文韬
摄影:肖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