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 | 苏钥机:欧美新闻媒体如何迎接新科技世纪: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9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18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苏钥机莅临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举办讲座,讲座主题为:“欧美新闻媒体如何迎接新科技世纪:个案分析”。苏钥机教授结合近几年走访欧美新闻媒体考察的经验,向师生呈现了数字科技的勃兴对全球传统新闻媒体造成的冲击,以及式微的新闻业在应对时代挑战时进行的诸多转型。

首先,苏钥机教授简单回顾了新环境下新闻传媒的新特征。第一,在新传播科技的影响下,新闻传媒平台和方式与日俱增;媒体网络版蚕食印刷报纸读者的程度不断加深,迫使其加快转型。第二,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的区隔,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媒体通过合并汇流寻求新的生存与成长空间。第三,民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改变,高速的、碎片的信息传播使传媒之间对受众注意力及时间的抢夺更为激烈。

新科技的日新月异还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早已目睹并经历了以计算机为优先的web1.0上网时代、以数码为优先的web2.0社交媒体时代、以移动媒体为标志的web3.0时代,并准备迎接以AI为标志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毋庸置疑的是,“内容为王”仍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内核,但“读者为王”和“平台为王”的理念亦不容小觑。苏钥机教授以香港潮流杂志《东Touch》的停刊为例,阐释新闻业的变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们亟须进行范式转移,需要重新认识读者、连接读者并尊重读者经验。

其次,苏钥机教授介绍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媒介情境理论”中涉及的“共享场域”、“次数字信息场域”等相关概念,并指出数字信息场域、新闻机构和受众之间存在的多向互动关系。

新科技在带来媒介融合的同时,也打破了时空、物理、社会、象征、概念等不同形式的界限。科技改变了现存的媒介空间,科技和人的关系更为紧密,而许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逝:私人与公众的边界混淆、垄断与共享并存、新闻与非新闻相互渗透等。

苏钥机教授认为,数码科技颠覆了新闻业的传统运作机制,以往的工作流程、发布平台和商业模式均已过时。他总结了传媒发生的11种趋势变动:(1)单一场域发布新闻的时代结束;(2)流动优先;(3)受众为王;(4)发展国际市场;(5)记者一职多能;(6)网下网上的融合;(7)工作流程的改变;(8)实时新闻;(9)伙伴合作;(10)说故事方式多元化;(11)商业模式变身。由此,苏教授强调报纸的印刷版与网络版应该各具特色、互相补充。同时,他以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为例,指出创意性和独特性在内容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为受众增值,从而实现突围。

紧接着,苏钥机教授从个人考察经验和具体媒体实践出发,着重分享了自己六度走访欧美12家媒体进行亲历式观察的所闻所悟,在一系列个案中挖掘传统媒体转型的可能性和传播创新尝试的可行性。这12家媒体包括:以英国广播公司(BBC)、《泰晤士报》(The Times)、《卫报》(The Guardian)、《每日邮报》(Daily Mail)、《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为代表的英国媒体;以《20分钟日报》(20 Minutes)、法国新闻台(Franceinfo)为代表的法国媒体;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今日美国》(USA Today)、《赫芬顿邮报》(Huffpost)、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edia)的数字新闻网站Quartz为代表的美国媒体。

最后,苏钥机教授通过对这12家媒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媒体的实践经验与特色,并发现了新科技世纪欧美新闻媒体在改革进程中的“变”与“不变”:改变的是科技、方法和形式,而不变的是信心与基础。传统新闻业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震荡,但我们可以乐观地坚信:受众对信息的渴求依然强烈,可信且权威的媒体仍然重要,传统媒体经适应调整后未来仍有空间。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新媒体时代下的建设性新闻、新闻产品与受众的关系、付费墙、数据主义等话题展开踊跃讨论。苏钥机教授一一悉心予以回应,现场气氛热烈。

撰稿 | 摄影:林祎婧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