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 《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特点、问题及调适
发布时间:2019-03-07 作者:CSMD 来源:CSMD

文/陆 阳、杨月辉

作者介绍:陆阳,经济学博士,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九派全媒体首席数据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高级编辑,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网络舆情;杨月辉,文学学士,就职于九派新闻舆情信息中心。

摘 要: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工具,采用文本分析法,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人民日报》2013年9月1日到2018年7月13日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1255篇新闻报道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人民日报》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借此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而提出策略选择,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国内舆论氛围,获取国内民众的广泛同意和支持。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人民日报》;报道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纪世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自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关注。

主流媒体向国内受众解释“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争取国内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中国主流媒体必须要攻克的难题。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同意,首先要使国内民众对此有正确的认知,避免出现国内民众不满导致外交决策成本递增等情况,而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是关键。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对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借此提出建议。


一、文献综述

对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知网将“一带一路”“媒体”设置为关键词,通过数据清洗,共采集到2807篇学术论文。我们发现,学者们研究媒体的范围较广,不仅有中外主流媒体,还有媒体微博、推特,同时还有地方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色。研究的视角多元,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均参与进来,比如,外国语言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界侧重于研究外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倾向,对中国主流媒体的研究则关注其报道策略和国际传播策略等,其中,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关注度较高,主要观察其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

总体来看,学界对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研究有三大特点:一是进行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研究某国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倾向和态度,比较分析中外媒体差异,一般问题意识较强,其中研究美国媒体的论文较多。二是大多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分析报道的特点和观点倾向。三是研究“一带一路” 倡议地方媒体报道特色,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作者一般是媒体一线工作人员。

从以上综述来看,学术界对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研究视角多元,大多是从较为宏观的视角讨论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等。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从研究主体来看,研究者多为中国学者,外国留学生较少。笔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权,前提是先让国内民众接受和认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文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报道偏向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方式,提高国内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工具,以《人民日报》为分析对象,在权威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搜索标题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选取 《人民日报》2013年9月1日到2018年7月13日相关新闻报道1255篇为研究样本,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阅读”的方式,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

2. 研究角度

研究思路大致如下。首先,设置报道时间、版面位置、报道来源、报道篇幅、态度倾向等多个指标,对1255篇报道进行人工阅读,一一填写,并进行交叉填写,以确保数据更加客观、准确。其次,对报道样本的报道时间分布、版面位置、报道形式、报道倾向、体裁、关键词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以便对整体报道情况有清晰的把握。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关键词、词频等。最后,发现《人民日报》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传播策略建议。

3. 主要指标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设置不同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报道时间,版面位置,报道来源,报道体裁,报道方式,报道篇幅,态度倾向,报道领域,涉及国家、企业、中国地方,新闻报道中集中报道一个或两个国家、企业以及专门报道中国某个地方列入该指标,考察《人民日报》如何平衡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所涉及的各个主体。


三、数据分析

(一)整体分析

1. 报道总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与“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有关

通过图1可知,截至2018年7月13日,2017年《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量最多,达到596篇。

图2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报道量达到417篇,为季度之最,约占2017年全年报道量的70%。

2. 报道版面多为重要位置

通过数据分析,重要版面的报道数量为602篇,占比48% 。其中,在头版刊发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共有123篇。可见,《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非常重视。

3. 以消息、通讯为主,篇幅以中篇居多

《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以中篇500-1500字为主,有556 篇, 约占总量的44.3% ,以消息、通讯、评论为主。500字以下的主要是新闻消息,有 281篇,约占总量的22.4%。

4. 党报属性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以主旋律为主,侧重于经济领域

《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经济领域的文章最多,共有613篇,约占总量的48.8%。报道以主旋律为主,正面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成就以及进展。正面报道有1003篇,约占总量的 79.9% ,负面报道为0篇。《人民日报》缺乏对“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五通三同”内涵的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给人类发展、文化交流、文明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和对世界格局影响的内容也较少出现在报道中。

5. 报道方式比较单一
报纸的天然属性决定了文本是其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报道方式。《人民日报》文本式报道有1012篇,约占总量的80.6%,报道方式比较单一。《人民日报》也进行了大胆尝试,有15篇报道数据可视化报道,但占比并不大。

(二)内容分析

1. 标题与关键词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

在1255篇报道中有1119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题,“一带一路”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年度热词。“合作”“建设”“共赢”“共建”等关键词也体现出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态度,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之所以关键词中有“驻华大使”,是因为《人民日报》专门开辟 “驻华大使话‘一带一路’倡议”栏目,重视外国人士的需求和建议。

2. 主要涉及亚欧国家,对境外企业和周边国家关注度不高

在国际层面,《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覆盖75个国家,主要是亚欧国家,在国内层面,《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涉及内地27个省市和香港。这些城市多是“一带一路”倡议国内重要节点地方。在企业层面,《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涉及企业的信息共有98篇报道,以央企为主,同时也包括华为、阿里巴巴、小红书、烽火科技等中国知名民营企业。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255篇《人民日报》“一带一路” 倡议报道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从报道时间来看,2017年报道量最多,为重大会议、外交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报道体现了中国大国担当。

但是,《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形式、内容单一,重点不够突出;第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主要聚焦在经济方面,而对“五通三同” 内涵解读不够;第三,报道以主旋律、正面宣传为主,风险意识不够强。除此之外,《人民日报》对境外企业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等方面的关注有待加强。实施好“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等各主体参与,也需要政治、经济、 文化等不同领域协同推进,单靠某个主体、某个领域 “突飞猛进” 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 “一带一路” 倡议,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舆论氛围,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第一,多从历史文化入手,挖掘沿线国家的亮点。第二,建立“一带一路”倡议舆论数据库,树立数据思维的意识,在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第三,树立风险意识,做好解惑答疑、增信释疑工作。

“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中来,需要我们在历史中找寻智慧,以解决“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一带一路” 倡议要想行稳致远,需要《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护航,要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本文选自:陆阳、杨月辉,《<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特点、问题及调适》,载于《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主编单波,执行主编肖珺、吴世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北京,第138-152页。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