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小俊
作者系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
摘要:自我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内外媒体对此事高度关注。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在欧盟最大的经贸伙伴,分析其媒体与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非常有意义。本报告使用质化研究之文本分析法,对包括日报、周刊、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7家德国全国性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评论进行深度文本分析和意见挖掘。研究发现,德国主流的全国性综合类纸质媒体(及其网络版)在报道及评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问题时,其总体态度具有清晰的政治化立场和党派倾向;但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具体议题上,其态度和侧重点略有不同。此外,相较于媒体,德国政策研究界与新兴政党都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出了相当程度的客观与支持态度。
关键词:“一带一路” 德国媒体 中德关系 欧盟 外交政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际社会关于这一倡议的反响和评价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一方面是长期处于国际政治“边缘地带”的“一带一路”受益国和当事者对这一倡议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则是西方国家出于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考量,以冷战思维模式将这一倡议“意识形态化”视为中国实现其地缘政治野心,且只是单方面服务于中国利益的工具。德国社会各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发表了很多积极看法,但总体上仍持相对负面和怀疑的态度。同时,大多数德国政界和官方的建制派人士态度更为中立,德国智库和政策研究界则对“一带一路”表现出了相对客观与务实的立场。此外,德国出现了两个新的情况:一是2015年德国难民危机后迅速成长并以16%的支持率于2018年2月成为德国第二大党的“德国选择党”对“一带一路”表示了相当积极的乐观态度;二是自2017年9月德国大选以来,中左翼主流政党内部发生动荡并导致该党声望受挫,而该党少数高官近一年来多次罕见地在公开场合发表针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批评言论。
德国是欧盟事实上的领导者和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亦于2016年成为德国的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中德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前景;同时,德国的立场对“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在欧洲顺利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报告将对德国主流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关中国议题的报道情况进行深度文本分析,以期挖掘德国媒体及其所代表的德国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态度。作为一项分析报告,本文不进行多余的理论建构的尝试,而主要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客观呈现出所选德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情况和评价基调。
二、文献综述
(一)德国媒体对中国的刻画
德国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何态度的问题首先基于德国媒体以及德国人民对中国有何种态度的问题。中国部分学者与涉德机构认为,德国人对中国的评价较为负面。德国的政策研究和学术机构对德国媒体的对华报道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有报告指出,媒体的涉华报道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议题仍旧是对冲突与暴力的描写,在报道中国话题时通常带有“不可思议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冷战色彩。与此同时,德国社会各界对于本国媒体沿袭自冷战时期、充满偏见的对华报道方式已有很多批评与反思。
(二)关于西方与德国媒体生态的研究
德国媒介对中国这种僵硬化的偏见从何而来,这需要进一步梳理西方和该国媒体行业的生态。一方面,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倾向与该国的媒体生态有关。互联网的普及和广告收入大量减少对德国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行业的不景气使德国媒体业迅速集中和加快了兼并的进程,这对受众的有效阅读选择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德国媒体的政党和政治属性。有报告指出,欧洲媒体的发展有着长期的党派传统,即媒体为政党提供量化而积极的报道,而政党则在入阁后出台对其阵营媒体有利的政策。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问题
本报告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7家德国媒体带有偏见的涉华报道方式是否适用于2013年以来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
(2)7家德国媒体除了一贯的偏见之外,还有哪些破除偏见的新声音?
(3)7家德国媒体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表示肯定与支持?
(4)哪些媒体更倾向于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批评态度,哪些媒体的态度相比之下更为客观?
(5)7家德国媒体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字报道中最关注哪些议题?
(6)7家媒体哪些更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哪些较不关注?
为了解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中国议题的基本观点并回答研究问题,本报告以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本主题分析与文本情感分析为研究方法,在搜索分析文本后使用 NVivo 11计算高频词并以此为线索对文本进行编码和主题构建。
(二)分析文本选取
本报告的分析对象为德国1家电视台、1家广播电台、2份周刊报和3份日报在内的7家受众群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严肃媒体(不区分网络版)。它们分别是:德国电视一台、德国广播电台、调查性新闻刊物《明镜周刊》、中左翼综合周报《时代周报》、中右翼综合日报《法兰克福汇报》、中左翼综合日报《南德意志报》和经济类日报《商报》。笔者在德国波恩大学和德国曼海姆大学图书馆DBIS文献库以及德国电视一台和德国广播电台网站以“一带一路”的主要德语译名为关键字搜索,在排除无关内容和新闻后搜索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6 月1日相关文字新闻报道130篇。
(三)文本内容分析
1. 词频统计
将文本进行词频统计,检索5个字母以上的词语得出前70位高频词;其中与本报告议题密切相关的词语在隐藏“中国”、“北京”等必然核心词后有“欧洲”(347次)、“俄罗斯” (242次)、“数十亿”(200次)等高频关键词。
2. 以高频词语为线索的逻辑主题建构
在得出高频词后,以此为线索对全部选取文本进行初步阅读并编码节点,得出自由节点 367个;经过分析后将节点按“自由节点—主题/母节点”的结构归类,合并为主题/母节点18个。依照这18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继续将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节点分为“态度类”、“描述类”与“地缘类”。此外,本报告在将报道文本中的18个主题/母节点与7家媒体的网络联系进行可视化呈现后,以网络图的形式得出各家媒体对某一类问题的关注程度。
四、基于节点文本分析的结果
根据本报告对主题/母节点的分类可得四个大类别,即“态度类”(批评中国方面、批评欧洲、肯定中国的成就、建议中国如何改进等)、“描述类”(描述“一带一路”的作用、目的、产能过剩问题、亚投行等)、“地缘类”(以地理为划分依据集中反映各个国家对于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言行以及各国与之的关系等,如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俄罗斯的行动、德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应等)和“其他类”(此类不计入下文文本分析)。
关于态度类的文本内容共有自由节点148个,占节点总量的40%,主要分为“批评中国”(79个)、“批评‘一带一路’”(32个)、“肯定中国”(23个)、“批评欧洲”(9个)、“建议中国”(5个)五个主题。
描述类自由节点有107个,占总节点数的29%。该类别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即对中国的目的(23个)和行为(9个)的描述,对“一带一路”的作用(19个)、性质(18个)和目的(18个)的描述,对过剩产能问题(13个)的描述和对亚投行(7个)的描述。
地缘类有自由节点98个,占总节点数的27%。该类别主要描述了德国媒体笔下的沿线国家和地区(28个)、欧洲(22个)、俄罗斯(18个)、德国(18个)和美国(12个)等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构想的反应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行动。
在本报告搜集到的7家德国主流媒体样本节点当中,较为值得关注的现象如下:被视作保守阵营的《法兰克福汇报》最倾向于批评中国和与中国相关的行动,无党派国立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则最不倾向于批评中国;《明镜周刊》最倾向于肯定和维护中国,《法兰克福汇报》 则最不倾向于肯定中国;最倾向于关注欧洲者为德国电视一台,《法兰克福汇报》则最不倾向于关注欧洲或批评欧洲;《法兰克福汇报》最倾向于关注中国的目的,而德国广播电台则最不倾向于关注这一主题;德国广播电台最倾向于探讨“一带一路”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及过剩产能,而《明镜周刊》则最不倾向于探讨这一主题;《法兰克福汇报》最倾向于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负面反应,最不倾向报道这一主题者为《商报》。
五、结论与讨论
总体而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一带一路”话题在德国媒体中引起的讨论并不十分激烈。在本报告选取的时段内(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7家德国全国性媒体(不区分纸质版与网络版)共有130篇文章被选出,其中,2017年前5个月内,共有53篇被选出,显著超过前四年的年均篇数。
本报告发现,德国媒体已有的涉华报道模式适用于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在本报告选取的样本中,针对中国和 “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描述几乎占被录到节点数的一半,其中包括大量与当今世界存在显著“时差”的冷战特色观点,这与前文介绍的德国媒体和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基本源自毛泽东时代”这一结论相吻合。
近年来,德国和整个欧洲在难民危机偏“左”的“门户开放”政策导致政局不稳定,进而引发社会动荡(特别是在德国中左翼政党2017年以来因大选发生内部危机),2017年末至2018年第一季度,面临政治危机的中左翼政党少数人士出于政治目的在媒体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批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以德国严肃媒体为主的西方主流媒体在谈论中国问题时频繁使用由形容词堆砌而成的定语和具有贬低意味的俚语,“共产主义的”、“专制的”、“侵略性的”等形容词随处可见。
对比德国媒体中的“一带一路”及其反映出的负面的中国形象,中德之间显著不对等的“对视态度”目前还不为中国社会所共知。笔者与参与编码的德国研究人员均能感受到,虽然部分德国媒体在强调中国强大实力的威胁和对中国的批评,但其具体用语仍包含着“居高临下”的“教导”意味。
除此之外,本报告认为,在了解作为欧盟领导者的德国及其社会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在跨国交流中清楚对方的真实情况以及了解对方如何看待自己。
最后,本报告作为一项以语言文本分析为基础的媒体研究,因个体对文字的不同理解和汉德双语互译存在差异等问题,无法做到完全绝对的客观;此外,由于对语言文字的语气和态度做出精确且毫无争议的测量尚有难度,本报告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使解读的文字为大多数人理解。
本文选自:柯小俊,《德国媒体中的“一带一路”倡议》,载于《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主编单波,执行主编肖珺、吴世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北京,第184-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