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媒体教育 | 第十届中美媒体教育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二:智能传播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影响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6-22 作者:CSMD 来源:CSMD

  由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美媒体教育国际研讨会于2019年6月20、21日在武汉大学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3场主题论坛、7场主旨演讲,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将逐步分享相关研讨内容,现将主题演讲2——智能传播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影响与实践——的内容摘编发布如下:

图1: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在新科技时代,传播教育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陈昌凤教授的主题演讲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陈昌凤教授以国内外案例说明新闻传播升级换代之后我们应怎样应对,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如何用数据素养和智能工具武装自己。

  从四年前《纽约时报》获普利策奖的Snowfall到四年后《亚利桑那共和报》与今日美国网的The Wall可以看出,新闻业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革,她认为,在新的媒体时代,智能化正逐渐与新闻业深度融合,不仅包括传统的融合形式,如智能播报和机器人写作,还会超越既有的融合形式,呈现更多形式的融合。不少媒体和学者都展望了智能化与新闻业的未来前景,如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曾刊文畅想十年后新闻业的状况,包括新闻记者在一天的工作中与智能化的互动。

  智能化与新闻业的融合将导致一些知识被技术取代,一些技术需要新的知识和判断力,一些人的工作被技术取代,因此,我们需要新型传播人,新型传播人需要具备新时代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数据素养和智能素养。我们一般认为,媒介素养包括四个领域:了解媒介、理解媒介、批判媒介和使用媒介。在新技术时代,过去的媒介素养框架依然存在,但对于我们而言,框架中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比如很多新闻报道因使用了新技术而变得难以理解,难以判断其真实性。也许在很多不知道的瞬间,我们就产生了偏向,因此,新技术时代需要新型传播人以及新的媒介素养。

图2:陈昌凤教授在现场

  第二部分,陈昌凤教授谈到了新技术时代传播教育失位的现状。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曾在三年前刊发文章,文章调查了在ACEJMC评估的学院中开设data journalism相关课程的情况,研究发现近50% 的美国学院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不仅如此,陈昌凤教授以其2018年在中国十大著名新闻学院所做的调研为例说明了中国在新技术时代也面临传播教育失位的严峻现状,对此,陈昌凤教授以自己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亲身经历为例阐释了学习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另外,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新技术时代的顶层设计都是我国较少关注的领域,而欧美已经领先在前,比如欧盟在2019年4月已经发布了较为细化的人工智能的伦理框架,美国在2019年2月份也发布了强调自己价值观的人工智能框架。此外,新技术带来了理念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关注点逐渐从客观性转变为透明性。尽管在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怎样保证透明度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但学界却关注较少。

  第三部分,陈昌凤教授列举了国内外传播教育的创新实践,简要概述了新时代传播教育该如何打破学科隔阂,同时阐述了传播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可能性。

  陈昌凤教授特别提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创新尝试。教学方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本科开设了融媒体实验班,并设计了阶梯式课程,希望让教育尽快跟上技术的发展,同时,在科研方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在积极跟进技术,其《全球传媒学刊》近两期都聚焦于探讨智能化新闻研究,新闻实务以及新闻教育。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