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 | 刘海龙:具身性视角能给传播研究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19-06-16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19年6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在学院331会议室举办了题为“具身性视角能给传播研究带来什么?”的学术讲座。六月的骄阳也抵挡不住师生们聆听讲座的热情,讲座还没开始会场就坐满了人,晚来的听众在中间过道加出了整整两排位置,两个小时的讲座延长至两个半小时,现场互动频繁,气氛十分热烈。

   刘海龙教授的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与传媒文化。他是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

图1:刘海龙教授

   讲座伊始,刘海龙教授表示即使其他学科在1970年代后开始关注身体问题,传播研究依然不为所动。身体话题从来都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内,有很多学者持续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所以,本次讲座从范式层面反思和重建既有的传播研究,正视并置入身体观念,从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把身体重新放到传播中,扩大和丰富传播研究的视野?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具身性的基本涵义,刘海龙教授以电影《黑镜》为引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具身性及其身体观念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具身性(embodiment)作为一种观念被系统论述,最早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并集中体现在其具身的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这一概念中,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作为一种观念的具身性很有帮助。它被用来克服笛卡尔的身心二元学说在认识论上的困境。

   而身体指的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就是介入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于其中。具身立场强调的是心智、身体以及环境三者的一体化而非身-心的一元化,更非身-心的二元对立。厘清具身性所倡导的身体观念,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具身性的基本要义。

   随后,刘海龙教授从传播研究中被忽略的身体出发,梳理了哲学视野与社会学角度中对于身体问题的相关研究,由此引入了接口、传播媒介、传播条件等传播学中的身体问题;他对彼得斯的“人文主义”立场、麦克卢汉的媒介/身体观、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女性主义与后人类主义等与身体问题相关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传播学引入身体维度之后出现的四个话题:其一,身体的在场与缺席;其二,身体在传播中是否是必须的;其三,身体与机器交流的问题;其四,物-体与媒介本体论问题。

   最后,刘海龙教授点明探讨传播中的身体问题,需要受众从身体出发思考传播,而不是从传播出发思考身体,这对未来传播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

   图2:讲座现场

   在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和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刘海龙教授一一解答,并认真与大家就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主要讨论话题有: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交、时间和触觉是否可以复制、人与机器之间是否存在情感的交流等。刘海龙教授表示当下对于身体在传播中的各类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需要我们持续对这些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现场听众也深表认同,纷纷表示刘海龙教授所提出的“传播学中的身体问题”,扩展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是以全新的视野和方式对世界进行的深刻阐释。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