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22日,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央视市场研究(CTR)、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合办的第三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共有主题论坛4场,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蓝皮书)论坛2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将分享活动内容,现将“主题论坛1:理念与方法——再思中国传播创新”的内容摘编推送如下:
本场论坛由单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论坛嘉宾黄旦(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阳(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针对中国传播创新的定义等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看法。
图1:黄旦,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黄旦教授从传播创新的实质切入,阐释“传播创新”的实质是创新传播,是创生意义上的“新”,即作为事件的传播创新溢出已有的传播,引发整个传播生态和面貌的改变,重新命名“传播”。在他看来,当下看待创新的基本视角是不存在创新与被创新的二元对立,新媒体的嵌入让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动态的结合过程,难以分辨孰因孰果。以此视野出发讨论“传播创新”可以避免将“创新”常识化,讨论传播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思路重新理解当前的创新现象,而不是证明创新与否。
图2: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百精教授从三个关键词来阐释理解中国传播创新问题的路径。第一个是个体层面的“体验”:传统意义上的体验并非认知和接受上的问题,而是在人和天地万物全面连接的情境下,对自我和他者、人和万物关系的感受。媒介每次新的变化都会对人的感官体验有新的延伸,新技术带来新的传播生态使得全面沉浸成为可能,当下传播研究所面临新的传播生态是回到人和世界关系的全体验。第二个是关系层面的“连接”:类似于古人所说的“天地万物与我同蕴”,同蕴过程中生物可以相互交换能量。当世界可以被数据化时,生物、非生物、技术、机器自生成为一个系统,体验、沉浸的状态于人而言成为可能,技术为传播赋予更多可能性。第三个是“对话”:传播形态的变化,生物与非生物自生成系统的连接体验,中国当下的资本、技术、政治、公众逻辑,最终都导向多元对话。多元主体在尽可能敞开的公共空间里平等的相遇和对话,对话虽然不保证精准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对话能够激发新的可能性。
图3:沈阳,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阳教授从中国传播创新的基础,结合快手和抖音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分享了他对中国传播创新的认识。传播的本质是以较小的价值成本,在合理、合法、合乎价值观的逻辑下,获得传播效果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优化,中国传播创新要求提出当下中国社会无法优化的问题。他认为传播创新依赖于认知创新,中国传播创新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生活的幸福与焦虑: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说,朋友圈中美颜照片展现的的幸福感和疫苗舆情爆发性的焦虑传播,是生活中的传播创新。第二个主题是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从群体性角度,传播创新关注过国家的命运,乃至于文明的变化。第三个主题是技术的变革与异化,技术按照固定的节奏发展,当增量达到一定的倍数时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播创新的本质从网络角度来说解决连接性问题,从大数据角度来说解决洞察性问题,从人工智能角度解决进化问题。
图4: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翼青教授以收视率和流量的差异切入,从技术的角度阐释媒介的结构性变化。传播理论的创新始于学者们意识到传播或媒介的结构性变化。人工智能识别和推算技术下形成了特殊社会关系形态和虚拟社会结构,其连接方式使智能媒体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甚至是各种行业技术“座架”。不同于传统媒体,智能媒体的结构形态已经成为影响所有行业和生活方式的“元权力”。我们正习惯于从媒介他律的角度思考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传播学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胡翼青教授看来,界定创新时需要反观传统,在了解没有变化的东西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变化的是什么。
图5: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涛教授则从视觉和修辞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传播创新的理解。在修辞的维度上理解传播,首先需要从语言层面上理解概念。在研究社会转型和变迁时,从基础的概念维度上能够有效地把握分析路径,从而获得更大的认知视野。在视觉方面,媒介化往往伴随着基础性的图像化的过程或者是形象的生产,当下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普遍的图像化逻辑体系中,经过数据化和图像化的信息和原始信息之间的距离能够为我们的认知世界提供多种可能。
图6:单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最后,单波教授对此次主题论坛进行总结:经过各位老师的热烈讨论,相比“再思”,此场论坛的主题定位为“重思”更符合当下的传播语境,就是要在一个由技术所导引的、已经改变的交流世界中去思考传播创新。单老师认为各位老师的讨论是在为传播和技术“祛魅”,但当下最根本的传播创新问题需要回到人类自身的交流世界之中,探讨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