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学术交流 | 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19年11月14日,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传播与创意学院主办,《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跨文化传播研究》编辑部、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比较传播国际研究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美国杜克大学、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外嘉宾代表,相聚珞珈山,就比较传播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共发表三篇主题演讲、10篇分论坛演讲,开展一场学术对话。

开幕式 主持人:肖珺

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致辞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Katya Johanson 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Katya Johanson 教授分别致辞。李斐教授讲道:“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会聚多学科人才,进行密切协作,推出有重大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的跨学科成果,是推动跨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比较传播’研究就是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议题。本次研讨会将继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学者搭建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以此推动比较传播研究的发展。” Johanson教授回忆了去年举办第一届比较传播国际研讨会时的情景,称其促进了迪肯大学的学术研究,促进了迪肯大学与武汉大学研究伙伴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迪肯大学的学者对中国比较传播学的认识和理解,并希望此次研讨会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Johanson教授继续讲道:“这个研讨会本身就是一场典型的跨文化交流实践。”

中外嘉宾共同启动会议

主题演讲1

主持人:肖珺

迪肯大学David Marshall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会议启动仪式后,迪肯大学David Marshall教授发表了第一场主题演讲——“从比较人设的视角理解比较传播”。演讲中,Marshall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比较传播相关学科的历史,找寻其中与比较传播研究的共同点,以此来厘清比较传播的起源;其次探索比较人格研究怎样出现在人格研究之中,进而探寻比较人格研究如何为比较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Marshall教授认为,比较交流可以朝多个方向发展,他所希望发展的方向是:我们新的沟通形式如何以特定的方式改变自我的公开表现?这种分析的比较维度要求理解比较传播的复杂性问题。这个特别视角的研究进入比较传播研究范畴建立在过去十年中与传播研究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之上。Marshall教授称这个新领域为人格研究,他旨在从网络比较人格的特定维度分析比较人格,借此探寻如何从这种维度推进新一代比较传播研究的发展。

主题圆桌论坛

主持人:唐佳梅

主题圆桌论坛

在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唐佳梅教授主持的主题圆桌论坛中,Clifford G. Christians教授 、David Marshall教授、Keneth Rogerson教授、张举玺教授、沈国麟教授、单波教授就“如何理解比较传播研究”展开对话。主持人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即什么是比较传播研究?比较传播研究能否带来对话,以及怎样引出对话?比较传播研究能不能消除二元对立和中心主义,如何消除?针对这些问题,各位教授均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彼此有共识、也有争鸣。教授们一致认为比较传播研究应该致力于带来对话、引出对话。虽然消除二元对立有一定的困难,但各界应该正视差异的存在,持有平等、合作的态度,面对人类交往的事实,寻找对话的可能。

主题演讲2

主持人:吴世文

张举玺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郑州大学张举玺教授发表“论中俄新闻功能的相同与区别”的主题演讲。张教授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总结了三条中俄新闻功能的相似之处,即1.在实现新闻功能的正常发挥过程中有过深刻的教训;2.将信息传播作为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3.政府注重通过媒体营造合适的舆论氛围。随后张教授又比较了中俄新闻功能的五点不同,即1.两国对新闻事业的称谓不同;2.新闻事业的发展模式各异,两国新闻功能不同;3.中国的新闻宣传与俄罗斯的信息传播有本质区别;4.中俄新闻宣传的特点不同;5.中俄现代传媒功能的发展趋势不同。

分论坛1

主持人:许建

发言人:田丽、张路黎、Usha M. Rodrigues、王琴琴、赵珞琳(从左到右)

评议人:徐开彬

下午相继开展了两场分论坛,在第一场分论坛中,北京大学田丽副教授演讲了“游戏消费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张路黎副教授演讲了“马克斯·韦伯与霍夫斯泰德比较文化价值观研究中的范式之别”;迪肯大学Usha M. Rodrigues老师演讲了“澳大利亚的文化多样性和新闻业”;新疆大学王琴琴副教授演讲了和研究生宋歌共同完成的“建构主义视角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新疆旅游形象的比较研究”;武汉大学赵珞琳老师演讲了“网络‘共享’的话语生产及其社会关系结构——基于文化比较视角”。

分论坛2

发言人:牛静、许建、Sugath Mahinda Senarath、刘云、吴世文(从左到右)

评议人:沈国麟

主持人:刘金波

在第二场分论坛中,华中科技大学牛静教授分享了和博士生赵一菲共同完成的“相同的选择,各异的心历——生命历程理论下的媒体人职业认同和离职选择”研究;迪肯大学许建老师演讲了和张戈老师共同研究的“‘喊麦王’MC天佑的沉浮”;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Sugath Mahinda Senarath老师演讲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Kalinga Seneviratne老师共同研究的“亚洲传播研究的视角变迁”;福建师范大学刘云老师分享了“文化适应性与跨文化干预研究——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中国访问学者为研究对象”;武汉大学吴世文副教授演讲了“作为不在场的‘他者’:中国对印度互联网及其发展历史的言说”。

主题演讲3

单波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分论坛后,武汉大学单波教授发表了题为“反思比较传播研究”的主题演讲。“比较研究普遍陷入消解他者的困境,要么遮蔽他者的存在,要么使他者失去存在感,同化于中心主义。不幸的是,比较传播研究领域的情况更糟糕。”单波教授直面比较传播研究的困境,并追问:“比较传播学是如何落入这种‘遮蔽存在’、‘遮蔽传播关系’的困境?相对于‘遮蔽’,如何找到‘去蔽’的方法揭示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单波教授介绍了比较的回音室效应,并指出:“我们要面向可比性和情境性提问,进入传播实践,根据传播者的传播活动来思考传播者本身。”单波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说,比较传播研究的使命是为了揭示传播关系的存在和存在的传播关系,为此,研究者必须充满存在感地观察人类传播实践,才能找到这一研究领域的出路。”他根据这一思路,提出了情境化的比较传播研究模式,即在客观情境、主观情境与关系情境中展开比较传播研究。

主持人:吕尚彬

闭幕式

主持人:姚曦

对话总结人:肖珺

对话总结人:David Marshall

闭幕式上,Marshall教授和肖珺副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了对话式总结,完整地呈现出了一天的研究交流情况。一天当中,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们共完成了13篇作品的发布,双方均认为,比较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本次研讨会便是一场比较传播活动。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出发,在“异”中求“同”,寻找与各方对话的可能。如肖珺老师所言:“比较传播研究时常面对比较与非比较、可比较与不可比较、规范比较与错位比较等挑战。汇聚在此的各国研究者给予我们迎接挑战的信心。共识在于,比较传播研究是必须做、具有时代价值的研究,未来需要更多地转向全球合作研究;研究者需要持有平等的价值认可,也要常存谦卑之心。”Marshall教授则表示两届研讨会为各方对话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也使得迪肯大学的老师们得以更多地了解中国学者。最后,双方共同期待下一届研讨会的到来。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