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睢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遒(逑)往拢绣,姐儿羞得低下头……”,原本应回旋在大山中的质朴歌声此时却回荡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室中——12月11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孙晓辉携其学生杨帆,并特邀房县诗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邓发鼎老师、王平兰老师与房县县委宣传部田华瑞科长,来到武汉大学每周一次的随波逐流读书会上,以唱讲结合的生动形式为珞珈学子讲解鄂西长篇唱书《黑暗传》的神话谱系与仪式音乐。此时,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屏”中,破“壁”而出,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体验,歌声悠远,情意动人,在场学生感悟良多。
图:孙晓辉教授演讲中
孙晓辉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学和中国音乐文献学研究,曾出版专著《两唐书乐志研究》,该专著被评价为“唐代音乐史研究又一力作”。讲座开场,孙晓辉指出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汉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等地方音乐文化是荆楚音乐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诗经》传统在房县一带汉水、汝水流域源远流长。来自门古寺镇的邓发鼎先生,作为《诗经》民歌传承人,能唱《关雎》《伐檀》《蓼莪》等民歌,为现场学生演唱了《关雎》与《伐檀》的部分唱段。而在场另一位诗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平兰先生则演唱了《野有死麇》与《蓼莪》的部分唱段。
孙晓辉教授表示在做正史音乐制文献工作过程中,看到民间如此多的抄本,着实被震撼了,于是带领学生7次采风,寻找这些唱本的主人并录制声音。
孙晓辉教授将多次采风经历娓娓道来,并表示鄂西唱本是乡土社会记忆的载体,是千锤百炼、口耳相传的“中国故事”汇聚。而湖北地区唱本研究最经典的个案是《黑暗传》研究。继《黑暗传》发现以来,鄂西地区陆续有一批民间唱本被发掘整理,后陆续发表并整理结集出版《黑暗传:汉民族首部神话史诗》,这一发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黑暗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晓辉教授为学生讲解了《黑暗传》的神话谱系与仪式音乐,并总结了鄂西唱本研究的启示,她在讲座最后指出:我们要在历史与田野中寻找答案。鄂西地区手抄唱本恍如吉光片羽!它是鄂西的“小传统”,还是波及深远的音乐文化“历史惯性”的“大传统”的遗存?历史蒸馏之后形成的文化遮蔽需要更加延伸的田野寻访,我们只能苦苦地在大山深处寻找答案。借以克里福德·格尔茨的话来说:“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地方知识,我们更需要的一种方式来把各式各样的地方知识转变为它们彼此间的相互批注:以来自一种地方知识的启明,照亮另一种地方知识隐翳掉的部分。
讲解与演唱戛然而止,余味仍然悠长,在场师生充分交流。肖珺副教授总结发言:“孙晓辉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这是一段很可贵的对话。当我们看到这么珍贵的东西时,会反观自己,为什么我忽视了它们?可能当人习以为常延续生活惯习时,生活中珍贵的东西是被遗忘的,而孙老师的研究唤起了在座师生对日常生活惯习的重新认知。此外,当今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主要在消费场景下,而如《黑暗传》等非遗文化应如何通过媒体传播重新唤起年轻人的热爱?”最后,肖珺副教授感谢了孙晓辉教授的精彩讲解与两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动人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