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心作为合作方参与了由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主办的“团结论坛”(CCA First Solidarity Symposium)。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主持,论坛嘉宾为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哈筱盈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蒋少海教授、复旦大学的孙少晶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汤潞教授。嘉宾围绕“新冠疫情下的健康传播研究,跨国和跨学科的比较视角,聚焦于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主题展开讨论,介绍自己的研究经验与心得体会。中心副主任肖珺研究员出席会议。
图:会议参与者合影
论坛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健康传播研究在疫情爆发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汤璐教授强调新冠疫情中健康信息的传播效率受舆论场、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健康传播研可以探寻危机爆发不同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研究机构传播者的传播方式,受众接收、分析和理解信息的特点,为提升危机中的信息传播效率做出贡献。孙少晶教授强调新冠疫情受到多学科的关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研究语境。除了关注信息传播效率外,健康传播还可以关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干预性议题,关注协调行动、促进合作、进行社会动员的传播议题。蒋少海教授强调本次新冠疫情涉及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政治传播等,我们可以从健康传播入手,考量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发展和推进理论研究。哈筱盈教授关注新冠疫情中新闻报道的数据使用,发现存在重数据列举,轻解释分析的情况,强调健康传播研究可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论坛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比较研究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的意义。哈教授首先推荐了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上2000年到2019年间发表过的7篇关注健康传播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蒋少海教授强调比较研究不能为比较而比较,应首先明确比较的意义和必要性。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医疗资源的总量与结构存在差异,所以健康传播的比较研究尤其重要。蒋少海教授还介绍了一些提供全球健康数据的机构。孙少晶教授强调本次的新冠疫情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多元,可以就区域、时间、事件和学科展开多元比较研究。陈韬文教授也强调应明确比较的意义,做好现阶段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以后的研究积累材料。
第三个问题是问卷调查时候解决健康研究中的什么问题,有什么注意事项?在比较研究中进行问卷调查有什么注意事项?蒋少海教授强调问卷调查适合研究知识的传播,分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面对面的问卷调研和电话问卷调研相比,互联网问卷发放方便,成本较低,但劣势是忽略了非网民的信息。如果做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新媒体使用研究,互联网问卷优势明显。在问卷调查中要注意根据政策变化阶段、疫情发展阶段收集数据。在比较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对等性、问卷翻译的问题。孙少晶教授也强调问卷调查的对等性对比较研究的挑战,特别是语用层面的挑战。另外,在跨时分析中,如何分离由外生因素引起的行为变化和内生因素引起的变化上,也是问卷调查面临的挑战。哈教授从期刊编辑的角度上强调,与数据相比,想法更为珍贵,我们不要因为数据不完美,而轻易放弃尝试。
第四个问题是内容分析在比较研究中的注意事项和适用议题。孙少晶教授指出,现在出现了内容分析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趋势,伪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治理,歧视信息的传播,新冠疫情中的人际互动,防疫信息的传播效果等适合通过内容分析展开研究,应注意剔除社交媒体机器账号发布的信息,注意传统内容分析与大数据分析的结合方式,研究视频内容时可借鉴电影研究的相关方法。汤潞教授认为内容分的研究方向易被数据来源影响。例如,推特的数据好获取,但有些群体不使用推特,例如在美的留学生等;脸书和微信的数据难以获取;微博的数据经常被快速地,系统性地删除。这些会引起研究结果的偏差。蒋少海教授和哈筱盈教授都建议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单纯做内容分析无法回答健康传播中的核心问题,如态度和信念的改变等。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分析的结果了解话题,再设计问卷探讨互动与相关回应。
论坛最后,主持人与嘉宾简单探讨了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经验和意义,本次论坛进行了约3小时,吸引了800多学子学人参加。会议视频回放地址为:https://cuhk.zoom.us/rec/share/uOlaKbLw_2ZOYIXjtk7kXpY7AIK_T6a813Ad_PELzU2beTKKKJWkpPOGuDKqkXhz ,密码为:1M+?Y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