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成果速递 | 于运全: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0-05-13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20年3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新闻与写作》杂志合作,围绕“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这一主题发表了5篇学术作品,《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新动向》为其中一篇,作者为于运全。

于运全: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新动向

跨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往实现包容互鉴。当前,新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重构全球传播秩序。但同时,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逆全球化潮流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阻力。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跨文化传播转向、变化、路径等问题,高度契合当下的理论和实践需求。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演变趋势下,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并形成气候,东西方间正常的跨文化交流遭遇巨大挑战。2016 年11 月,《欧盟反击第三方宣传的战略传播》决议案公布。2016 年12 月,美国通过《反宣传法案》。2018 年12 月,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外,美国政府出台针对穆斯林等特定人群的歧视性政策,以限制中国公民赴美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阻碍正常人文交流。英国“脱欧”、美国“退群”、少数西方国家掀起“新冷战”,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民粹主义的抬头和极端政治倾向的加重等,均为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信息共享、对话交流与制度合作性危机。抵制全球化的效应反映在全球文化传播领域,必然会导致个人、群体、国家间的交流不畅,不同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的移动与变迁受到阻碍,观念危机与鸿沟加剧,加速文明和文化的单一化与同质化。

尽管跨文化传播正面临着全球层面的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该领域不断涌现出的创新理念和丰富实践也不断鼓舞着人们的信心。特别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文明交流互鉴主张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2019 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实践层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建立各层级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举办双边多边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举措,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率、渠道、形式、内容甚至是叙事方式,可以说,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全面深入的,并且这种影响伴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一方面,网络技术等催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使跨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特点。依托于新媒体的平台性、移动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以及视频化、可视化、智能化、个人化等特点,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叙事方式更加灵活、传播主体的个人能动性和影响力也更加凸显。例如,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短视频在国际上获得的广泛关注便显示出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活力。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化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连接,使民间交流和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例如,在“中美主播约辩”中,新媒体便发挥了重要连接与对话作用。新媒体的扁平化传播方式提升了个人在跨文化传播体系中的作用,不同群体间更容易通过网络建立联系、交流信息、强化情感互动。

简言之,当下跨文化传播既面临巨大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面对逆全球化潮流等挑战,跨文化传播要坚持文化间的平等,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推动传播形式与渠道创新,加强相关领域研究。要扭住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需求,创作更多面向日常生活的、易有情感共鸣的内容与故事,激发共情、扩大交往,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丰富人类文化知识与文明成果。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3期,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详情请参考原文。

作者于运全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对外传播》主编



如需查看或引用原文,请参考如下信息:
于运全.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新动向[J].新闻与写作,2020(03):1.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