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学术讲座 | 梅谦立:卫方济:经院哲学与宋明理学
发布时间:2021-05-23 作者:CSMD 来源:CSMD

嘉宾介绍: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梁漱溟的宗教观》。著作有《从邂逅到认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2019年)、《耶稣会对孔子的阅读》(英文版,2015年)、《中国哲学孔子》(英文版,2010年)。编著有《修身西学今注》(2019年)、《圣朝佐闢校注》(2018年)、《童幼教育今注》(2017年)、《天主实义今注》(2014年)。译有莱布尼茨《中国近事》(2005年)。主编《中国哲学家孔夫子》(2021年)。

2021年5月14日下午,法国波尔多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梅谦立教授,在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讲座《卫方济:经院哲学与宋明理学》。本场讲座由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主办,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协办,系《晚明清初中西哲学汇通的三种尝试》主题讲座最后一场,此前两场讲座分别为《利玛窦:经院哲学与先秦哲学》《龙华民: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与宋明理学》。中心研究员肖劲草老师担任讲座主持人。


图1:梅谦立教授讲座中

梅谦立教授认为,早期西方传教士以其原有的思维框架解读、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寻找中国传统思想与其思想观念体系的共通点。他们以西方的前苏格拉底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为参照系,来解读中国的先秦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利玛窦认为中国古贤人具有上帝、灵魂、鬼神等与基督教哲学相似的观念,但其继承者龙华民对此不满,他认为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儒学以具有物质性的“气”为本源来解释万物,无神论的色彩浓厚,与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更为相近。康熙年间,卫方济试图推翻龙华民对宋明理学的理解与诠释,从经院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了“太极”“理”“气”等相关概念。

利玛窦、龙华民与卫方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与诠释,建构了一种跨文化诠释学空间,对本源、本体、精神、物质等问题的思考被置于比较和诠释的过程之中。传教士通过前苏格拉底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来发掘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中能与基督教哲学沟通的思想观念,逐步体认到儒家文化中“依靠理性”“克制感情”等特点。

同时,梅谦立教授认为,传教士们以西方哲学为参照解读中国哲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从理性主义(阿奎纳主义)出发,认为四书五经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儒家存在经由自然理性来认识上帝的可能性,认为孔子是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家。有的从神秘主义(奥古斯丁主义)出发,认为《列子》中“西方有圣人”等表述以及《后汉书》中汉明帝梦见圣人等,体现了上帝的痕迹,但中国人自己不清楚。有的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比如传教士闵明我,他认为跟福音及教父学比较,四书五经没有哲学和思想上的的价值。而柏应理等以历史的视角解析中国传统神话,将伏羲视为诺亚的孙子。

正是在由西方传教所引发中西哲学比较及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下,传教士卫方济(François Noël,1651-1729)“出场”。卫方济是弗拉芒耶稣会士,1670年入耶稣会,1684年离开欧洲到达澳门,并在广州、上海、南昌等地传教。曾在1702年被派到罗马解释“中国礼仪”。在罗马,他准备了详细报告,介绍中国基督徒及非基督徒怎么理解中国礼仪。1704年11月,梵蒂冈秘密决定禁止中国礼仪。他试图为中国礼仪辩护,并在1708年再回欧洲解释,但教宗最终正式公布禁令。虽然如此,他还是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了由他编辑《中华帝国六经》及《中国哲学》,后者可能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国哲学”这个概念。


图2:《中国哲学三论》(1711年)

在《中国哲学》一书中,卫方济总结了四书五经、宋元明清儒评注以及当时在华传教士、中国基督徒、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康熙皇帝等关于“上帝”“天”的理解,以西方对神的属性的理解来归类这些材料。同时,将中国哲学的“太极”和西方哲学“第一因”关联起来。在对“鬼神”的看法上,接续利玛窦的理解,认为鬼神有灵魂不朽的意味,反对龙华民将神鬼视为物质性的存在,通过西方基督宗教的视角,看到宋明理学中的“鬼神”虽然体物不遗,但仍有形而上学的维度。当然,梵蒂冈没接受古儒,更没有接受宋明理学。正如卫方济所讨论的,对鬼神的争论不在于它们的本质如何,而在于鬼神在祭祀扮演的角色。在《中国哲学》问世不久,耶稣会总会长便禁止该书继续发行,仅能在获得特殊许可后,在耶稣会内部阅览。

对于传教士卫方济《中国哲学》一书,梅谦立教授认为,它在学术上有一定贡献。它第一次在西方系统地介绍了宋明理学,展示和肯定了古儒与宋儒在“道统”上的连续性,同时宋儒的“挑战”也迫使它的论述超越西方哲学的对立概念(创造者/世界、精神/物质、上帝的位格),论述了太极、鬼神和上帝、基督教的相通点。但显然,从西方的God问题出发,难以进入中国思想内部。


图3: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中国哲学三论》手稿

由此,梅谦立教授总结,中西哲学的汇通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要通过不断地对话、翻译、分析研究、讨论来展开,对西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逐渐从自身的视角向中国视角转换,将自己问题放下,进入中国思想的内部问题(比如心性论)的过程。这种转化要平衡不同的学术传统与价值观。本次系列主题讲座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会士给我们带来的遗产和“启发”,那就是:以哲学概念把两个传统连接起来。这一点应该能够得到今天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主题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提问,应如何“平衡不同的学术传统与价值观”?梅谦立教授指出,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自觉意识和自我反思精神。有同学指出,对于传教士来讲,其汇通中西的动力,也即证明中国传统里存God的动力,还是来自于传教与宣传,梅谦立教授表示可能确实如此,但其中也有很多汇通解释的努力。单波教授表示,梅谦立先生关注中西思想的相遇,巧妙连接三种跨文化理解,构成跨文化阐释的空间。也有同学提到,传教士解释“太极”,似乎和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相差很多,自己也没有“实体”这种观念预设。梅谦立教授认为,这可能就涉及到平衡两种学术传统和价值观的具体讨论,不同的理解可以进入跨文化阐释空间之中互相激发。


图4:讲座现场讨论环节

本场主持人肖劲草老师最后总结:讲座对来华传教士群体以经院哲学为参照,发展出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多元理解方式,展现了他们通过比较和诠释所作的交流努力,梅教授给在场师生带来许多难得一见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清晰梳理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思想脉络。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