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创新研究》(第1辑)已于2021年7月出版。该集刊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深深扎根中国传播创新实践,以中国传播问题为出发点,“在场”地感知中国传播的难点、疑点与热点,创新重建交流与社会连接的传播行动,发掘比较视角下的传播智慧,进而激活传播创新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纾解人类交流的困境与无奈。
本辑由热点研究、专题研究、乡村传播研究、智能传播研究和附录五个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分分析了2020年传播创新研究现状。中心公众号将陆续对集刊中文章或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推送。本次推送《2020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作者肖珺、张帆。
从跨文化传播实践观之,2020年的疫情与非疫情始终是全球传播中共同发展和彼此交织的议题。遵循四个分析维度,作为世界之中国,我们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呈现了哪些创新?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创新的意义呢?本研究基于对14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按照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分类后发现:观念创新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实践与表达;内容创新体现在多元化、差异化中创建共意空间;平台创新则呈现全球流通的策略发展及其挑战。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展现出一些富有价值的新探索: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通过观念创新展现出一定的议程设置和沟通能力,集中表现在通过连接、分享、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创新实践凸显了中国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的价值和可能性;平台创新实践通过与世界级新媒体平台合作、打造整体出海生态等拓宽全球流通渠道的同时,也正在遭遇压力期。
2020年注定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跨文化传播实践观之,疫情与非疫情始终是全球传播中共同发展和彼此交织的议题。结合2020年特殊的跨文化传播语境,本文在延续2017年以来年度观察的基础上,将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的分析维度完善如下:其一,是否主动尊重相异文化的主体地位,尊重文化间性,增强”互惠性理解”或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其二,是否结合历史情境或时代语境进行文化间的互动;其三,是否有利于不断增强跨文化传播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发展;其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变局下,是否能有力回应全球关切,促进中国与全球的信任连接和价值认同。
作为世界之中国,我们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呈现了哪些创新?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创新的意义呢?围绕2020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研究的需求,研究小组在多平台进行多重关键词搜索后获得相关文献和案例,接着逐一进行细节甄别和效果分析,直至获取有效案例。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数据和文本的真实性,本文对论述中所引用的网友评论的语法、拼写错误等问题不做纠正。
一、观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实践与表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多样化地体现在2020年的对外传播中,与疫情主题相关的传播中,突出体现了两点观念创新:一是通过连接信任回应全球质疑,促进偏见转变;二是通过与世界分享疫情最新情况、增强疫情信息公开,促进全球合作抗疫。非疫情领域的观念创新则体现在通过东西方观念的调和讲述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故事。
(一)连接信任:回应全球质疑,促进偏见转变
疫情背景下国际舆论环境愈加严峻复杂,尤其是在疫情暴发初期,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以及中国抗疫初期存在的个别问题导致的全球质疑无疑会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对此,中国及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全球质疑,回应世界关切,以纪实性、个体化叙事反映中国抗疫状况,通过情感共鸣寻找跨文化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共识,向世界传递中国抗疫力量,并通过连接全球信任促进偏见转变,实现价值认同。
1.“生命至上”的全球共鸣: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系列报道
疫情暴发初期,新建集中收治患者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成为扭转救治严峻形势的重要举措。正值疫情较为严重的时间点,中国疫情受到世界瞩目,国际上也存在质疑中国抗疫不力、瞒报数据的声音。中国主流媒体直面问题,抓住两山医院修建的契机,通过慢直播和Vlog等具有较强纪实性的报道方式让海内外受众及时了解施工进度。央视频于1月26日推出的《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云直播吸引1.27亿人次在线观看,评论区日均7万条评论,新华社等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每场直播吸引数十万甚至百万外国”云监工”,系列报道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说明慢直播平台为观众搭建了情感交流、互动的意义空间。
深入疫区发回的Vlog短视频报道《我们在武汉:与火神山医院零距离》发挥体验式新闻的优势,借助记者第一现场、第一视角的报道,观众得以亲眼见证10分钟就搭好10个房间的地板,报道总浏览量为320万次。对此,大量海外网友留言“只有中国可以”,赞叹中国的基础建设能力。
事实上,正如海外网友所说:This is how you convert talking to action.(这是将话语转化为行动的方式。)(@budekins,2020年2月)两山医院在十天内建设完毕不仅直观地体现了中国建设的力量和行动力,还展现了中国政府统筹各方的能力,通过引发全球对中国速度的情感共鸣达到鼓舞全球抗疫的目的。
2.分享生命体验:全球抗疫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
要回应国际受众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关切与疑问,纪录片是真实而有力的传播窗口。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各地政府、媒体推出100余部抗疫主题纪录片,其中The Lockdown:One Month in Wuhan(中文译名:《武汉战疫纪》)以其客观、立体、真实的特征及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典型案例。该片是全国首部全景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新闻纪录片,由中国国际电视台于2020年2月28日开始在CGTN英语频道、官网以及CGTN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同步播出。该片一经发布便引起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相继被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Channel4电视台等165家境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采用,在各平台观看量破亿。
《武汉战疫纪》的拍摄和播出是中国迫切希望回应全球关切的证明。该片纪实、客观地描述了个体为疫情做出的努力,以悲凉的基调、朴实的情感打动国际受众,实现情感共鸣。影片中医务人员不畏牺牲、奋力投身于救治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海外网友,引发他们的敬意和鼓励,这说明围绕该纪录片构建的共通意义空间联结了疫情中各国人民的情感,反映了“全球抗疫”理念。
《武汉战疫纪》也实事求是地报道了李文亮医生去世、湖北“换帅”等敏感话题。这有助于改变国际上长期认为中国新闻纪录片“不真实”的偏见,有利于打破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壁垒,促成非对抗式解码的形成,从而改变国际受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偏见认知,构建中国与世界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通情感空间和信任关系。
(二)与世界分享:增强信息公开,促进全球合作
疫情相关的全球质疑对中国对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但也成为驱使中国不断探索创新传播路径的动力。2020年1月3日至2月3日,中方向美方连续、及时地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30次;2020年2月,中国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华进行疫情调查;疫情中后期,中国对已取得的抗疫成就进行创新总结和发布,通过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实现在此基础上”全球抗疫”理念的传递。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就是经验凝聚的成果,引发海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中国还举行了两次英文新闻发布会来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体现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思维,即跨越语言屏障,面向全球用户进行传播。
疫情相关的全球质疑对中国对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但也成为驱使中国不断探索创新传播路径的动力。2020年1月3日至2月3日,中方向美方连续、及时地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30次;2020年2月,中国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华进行疫情调查;疫情中后期,中国对已取得的抗疫成就进行创新总结和发布,通过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实现在此基础上“全球抗疫”理念的传递。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就是经验凝聚的成果,引发海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中国还举行了两次英文新闻发布会来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体现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思维,即跨越语言屏障,面向全球用户进行传播。
《白皮书》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中国举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的战略、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和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并进行经验总结。《白皮书》不仅是中国给世界的一本抗疫手册,也是中国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的载体,表明中国呼吁通过国际合作应对疫情实现全球之治,并坚定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未来方向。此外,针对全球质疑与误解,西方舆论的抹黑、谣言,如延误发布信息、瞒报数据等,《白皮书》以扎实的数据和实例进行回击,如“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中国境内新冠肺炎治愈率94.3%”等。
发布《白皮书》是中国向世界分享抗疫经验的集中体现,报告也反映了中国为促成全球携手抗疫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其中具有较大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是中国建立在线知识中心和国际合作专家库,通过国际连线就新冠肺炎疫情诊疗进行研讨,尤其是钟南山院士团队与海外专家的多次连线视频吸引全球上千万人次点击观看、50多家媒体关注。除国际连线外,武汉同济医院还发动医生“主播”接力完成14场科普直播活动。塞尔维亚与亚洲国家合作组织主席司巴西奇先生强调《白皮书》的真实性,据他介绍,塞政府基本上全盘采纳了中国医生的建议并执行与中国一致的防控措施,也有效控制了疫情。
(三)东西方观念调和:东方哲学理念下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故事
疫情相关的全球质疑对中国对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但也成为驱使中国不断探索创新传播路径的动力。2020年1月3日至2月3日,中方向美方连续、及时地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30次;2020年2月,中国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华进行疫情调查;疫情中后期,中国对已取得的抗疫成就进行创新总结和发布,通过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实现在此基础上”全球抗疫”理念的传递。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就是经验凝聚的成果,引发海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中国还举行了两次英文新闻发布会来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体现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思维,即跨越语言屏障,面向全球用户进行传播。
由“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与“复兴路上工作室”联合推出的中英双语动画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英文译名:Coffee Matters)讲述了百年前一粒小小的咖啡豆从西方来到中国,经过云南咖农生产种植后运到上海并销往海外市场,开启全球之旅,助力云南咖农脱贫致富的故事。
Coffee Matters通过调和东西方观念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的连接,以破除东西方文化间的壁垒,契合海外受众兴趣,这一点在短视频的内核、创作理念、画风上都有呈现。短视频将咖啡这一全球性饮品作为东西方文化的连接点,以小见大,生动有趣地讲述中国脱贫故事。同时,短视频分屏融合东方水墨与西方后印象画派画风,以此对应以“阴阳”的东方哲学理念调和东西方观念,将咖啡豆传入中国的历史、咖啡助力云南咖农脱贫的故事、云南咖啡走向世界的过程融为一体,讲述了东西方因咖啡豆产生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差异化中和谐共生的跨文化意义。
二、内容创新:多元化、差异化中创建共意空间
全球多元文化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审美偏向等。因此,跨文化互动需要思考通过怎样的言说方式跨越国家、民族、社会等文化壁垒,从多个层面将“我”与“他者”进行联结。2020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兼容性上。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找到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差异化特质,即找到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特质;二是要从其间找到共性,即关注国际受众的需求,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并拓展与全球用户共意的空间,进而逐步实现跨文化认同。2020年的内容创新实践突出表现在音乐、游戏、电视剧、彩妆、短视频等不同类型传播媒介的内容生产中。
(一)音乐故事生产中的世界意义
音乐通过声音诉诸情感、打动人心,是一种具有广泛而持久传播力的艺术形态与媒介形态。音乐叙事及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也能有效跨越文化壁垒,打通情感空间。2020年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催生了一大批抗疫主题音乐,尽管这些音乐的具体指向有所不同,但其表达鼓舞抗疫的正向情感以平复人们的心理,是以音乐故事打通情感联结、传递人类共同抗疫理念的传播实践。其中,新华社邀请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演绎的英文MV——We Are One(《我们在一起》)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演唱者迪玛希是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外籍歌手,邀请其用英文进行演唱不仅突出了歌曲要表达的“we are one”的主旨,也有利于歌曲面向英文世界乃至全球的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歌曲以“我们在一起”为主旨,歌词体现了“we are one”的艺术人文关怀,基于情感联结表达共同对抗疫情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主旨,从而推动跨文化虚拟共同体的形成。
We Are One的MV短片展现了受疫情蔓延影响的世界各个主要城市的画面,以及与病毒正面交锋的全球医护工作者的身影,意大利声乐教师Lucia Sinatra不仅边播边唱,还在观看中国医务人员援助意大利的画面时评论道:“感谢中国,我都见证了。”俄罗斯乐评人Dmitriy Lebedev则评价这首歌“让所有人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具有世界意义”。
童声歌曲《星光》也以歌曲形式进行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尝试。这首歌曲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社解读中国工作室、划时代文化和腾讯发展研究办公室联合出品,邀请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等十国的十位儿童用本国语言共同演唱,在波兰福库斯电视台、中阿卫视等数十家海外主流媒体播出,海外网络点击量超过5000万次。《星光》以亲情为内核,展现医护人员告别“小家”而为“大家”奉献自我的人性光辉,表达了“病毒无国界”以及抗击疫情是超越民族与国家的人类共同战疫的主旨。
(二)多元文化类游戏产品中的中国人文传播
2020年9月28日,上海米哈游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原神》在海外上市后成为现象级游戏。《原神》采取全球多地区、多语言、多端同时上线的发行策略,以多元文化共融为游戏设计理念,并兼顾文化产品的本土性与全球化,通过地理风貌、游戏配乐等嵌入设计向全球玩家传递中国人文精神。《原神》游戏地图里的七座城邦各取材于全球不同地域文化和特色,尤其是在中式风格的璃月区,中国人文巧妙地嵌入世界观设置、场景设计和配乐中。
玩家上线后在游戏主页面可前往不同地区,只有少部分地区有进入限制,但蒙德篇是整个游戏的序章,璃月篇是第一章。此外,游戏剧情设计与推进具有整体性,即希望继续探索游戏主线剧情的玩家会从蒙德区来到璃月区游戏,因而能全方位体验璃月区嵌入的中国人文。璃月区的场景设计大量取材于中国景区具有代表性的人文特色和生态地貌,如张家界地貌、桂林山水等,让海外玩家真切了解中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原神》的配乐也在管弦乐基调中加入世界不同音乐元素,如东方风格的璃月篇配乐《皎月云间之梦》不仅以笛子、二胡等中国音色凸显红叶、仙山等东方意象的美感,还让中国乐器与交响乐配合演奏,通过中西音乐的融合碰撞创作独特曲调。
除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原神》游戏上线后还实现了收入和口碑的双丰收。游戏本身固然是《原神》的主要传播载体,但YouTube这一社交平台也是游戏发行宣传的重要一环,YouTube上《原神》的单个宣传视频便达到2159万次观看、14万点赞、12097条评论,可以此一窥游戏巨大的全球影响力。
(三)影视剧与彩妆:审美意识中的共通空间
尽管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审美可以作为不同文化间的联结打通共意空间。2020年跨文化传播在内容创新层面着力体现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中式审美与现代全球性审美融合下的跨文化美感。这一创新路径要求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促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交融,并依托影视剧、彩妆产品等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吸引海外受众,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在审美上的交流与认同。
1. 影视剧:流行叙事下京剧国粹与新世代审美意识的平衡
2020年3月,爱奇艺自制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在中国大陆、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播出,并先后上线YouTube、iTalkBB TV、VIKI等国际互联网平台。该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京剧名伶商细蕊与爱国商人程凤台因戏结缘相知,在动荡时局中携手振兴京剧国粹、以身救国的故事。
作为一部将视角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北平梨园文化的民国时代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汲取中国传统美学精华,如京剧、刺绣等国粹,并以流行叙事展现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审美格调,实现了“文化迭代下的梨园想象”。首先,该剧满足了观众对于服装、化妆和道具的外在审美需求,通过色彩、构图和精美戏服展现中国历史风貌、戏曲服饰和京绣文化之美。其次,在精神审美上,该剧讲述了传承京剧的主旨和爱国救世的家国情怀,以作品内核和人物塑造打动海内外受众。该剧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二十余部戏曲佳作的段落与剧情相融合,体现了艺术高光下人物情感的升华和京剧艺术的格调,展现了戏曲的美学高度。同时,以商细蕊的情感世界和艺术人生引起海内外观众共鸣。
2. 彩妆“国潮风”:中式传统审美与现代全球性审美的融合
2020年10月下旬,中国彩妆品牌花西子推出的“苗族印象高定系列”产品相继亮相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引发海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和海外社交网站的大量讨论。同时,花西子位居2020年天猫“双十一”期间公布的国货美妆出海榜单第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参与购买了花西子彩妆产品。花西子“苗族印象高定系列”产品以现代技术创新性地应用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苗银、苗绣、蜡染等工艺,将苗族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不仅将苗族这个少数民族带入海外媒体和网友的视野,还展现了更多元、更深刻的民族之美。
《英国日报》报道了花西子受英国消费者欢迎的现象,并评价:Ethnic beauty is also the world’s beauty. Fashion is shared by all nations and races,and is more attractive and stronger ethnic beauty is likely to be come an international trend.(民族之美也是世界之美。时尚是各民族共有的,更有吸引力、更强烈的民族美有可能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可见,通过发掘和创新,花西子以中国风的独特之美连接不同文化下受众的统一审美。
花西子作为彩妆消费品,通过赋予产品以博物馆文物般的媒介功能向世界展现东方美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以传统元素为审美底蕴,以产品为表象媒介,花西子的彩妆品创新地实现了中式传统审美与现代全球性审美的结合,以及中式审美的现代创新与跨文化互动。
(四)田园文化短视频持续引发热议
自2019年李子柒在海内外走红后,对其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关注持续不断,2020年,李子柒现象仍保持巨大的跨文化影响力。除此之外,2020年还出现了以丁真、阿木爷爷为代表的中国田园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创新。
1.藏地人文的个人传播
2020年11月,康巴藏族少年丁真的短视频引起了大量讨论和关注,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总计达到50亿。海外媒体如日本朝日电视台、韩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并登上YouTube热搜、日本Yahoo首页头条。相比于李子柒通过丰富创意内容展现田园牧歌式生活,丁真主要以个人为传播媒介,短视频内容更偏向于体现丁真的自然状态。
他具有雪域高原特有的野性气质,海内外网友对他的评论高频词为“真实”“自然”“干净”,说明他以一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淳朴的特质引起网友共鸣。丁真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抱有的返璞归真的审美观与对田园文化的向往。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希望在丁真身上投射真实、质朴等理想化品质而反观自身,这是一种跨文化共性,此时丁真也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丁真之“真”离不开他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浓厚的少数民族氛围,短视频中雪山、草原、冰川、寺庙、藏族服饰、神秘的藏家面具、转经筒等高原意象无不展示着藏地的纯净之美、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和古朴的藏族文明,并激发人们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2.精致手工制品的文化呈现
工匠“阿木爷爷”王德文也向海内外受众传递了中国乡村自然、美好的田园文化。YouTube上阿木爷爷的单个视频播放量达5376万次,视频总播放量超2亿。在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日常乡村生活场景中,阿木爷爷以最简单的工具展现最为精湛的传统榫卯工艺,无须钉子、胶水便将木头打造成鲁班凳、将军案等精致木制品,并给缺少玩具的孙子制作小猪佩奇、手摇泡泡机等充满童趣的竹木玩具,让外国网友赞叹“仅用钢丝锯和铅笔就战胜了CAD工业”。阿木爷爷认为自己只是个有点木工底的普通农民,在视频中常常埋头干活,视频背景通常是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包含竹木屋、木拱桥、山林、溪水等田园意象。
阿木爷爷也体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转换的智慧:从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差异化特质中挖掘亮点,并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之美。此外,通过传递勤劳、智慧等中国传统价值理念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三、平台创新:全球流通的策略发展及其挑战
我们此前的年度报告曾指出,中国企业近年来大力发展全球化平台,以创新连接技术打造更底层的平台基础设施,进而向全球供给物质化和内容化的新媒体平台。2020年跨文化传播平台创新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文化产品借助世界级流媒体平台实现动画片的全球流通;二是企业自建多样化媒体平台及联盟,打造整体出海生态。
(一)巧借世界级流媒体平台,拓宽动画片的全球流通渠道
《刺客伍六七》(英文译名:Scissor Seven)是中国首个与Netflix Original签约、续约的系列动画,于2020年1月10日在Netflix上线第一季、5月7日上线第二季,译制后在全球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刺客伍六七》讲述了主人公在帮助别人、寻找自我中认识不同的角色并与其发生有趣的、最终用爱化解仇恨与偏见的故事。
“出海”愈益成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出海市场的首选大抵是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地区。与此不同,《刺客伍六七》海外第一大核心受众群体是北美等英语国家,Netflix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Netflix长期提供的优质原创内容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成为北美地区甚至全球的主要流媒体平台,这一分发渠道优势能为合作剧集提供帮助。同时,Netflix近几年发力的方向之一是IP的可持续性,相应的,动画片创作者也不断完善作品的世界观设定和人设塑造,拓宽其成为持续性全球IP的开发空间。
《刺客伍六七》兼顾中国本土特色与国际化视野,通过情感、审美、语言的跨文化兼容吸引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高作品的全球传播力,降低北美乃至全球受众的文化接受门槛,展现IP全球化的潜质。作为一部采用日常叙事、画风相对国际化的喜剧题材动画片,《刺客伍六七》具有中西融合的”刺客”主题和叙事框架、区别于日本动漫的风格类型及中国元素特色,喜剧、戏谑的外壳下包裹温暖治愈、爱与包容的精神内核,以人性的共情跨越叙事上的文化差异。转换东方语境、在海外发行不同语言版本也是《刺客伍六七》全球化的重要步骤。配音“不是简单的对口型、贴画面,还得符合当地的语境、文化”,而这正是Netflix的强项。可以说,《刺客伍六七》通过与Netflix的合作,打造了一种中外跨文化连接的平台生态,这一跨文化传播创新路径也能对未来中国文化产品生产者和运营方提供借鉴。
(二)自建多样化平台,打造整体出海生态
疫情相关的全球质疑对中国对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但也成为驱使中国不断探索创新传播路径的动力。2020年1月3日至2月3日,中方向美方连续、及时地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30次;2020年2月,中国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华进行疫情调查;疫情中后期,中国对已取得的抗疫成就进行创新总结和发布,通过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实现在此基础上”全球抗疫”理念的传递。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就是经验凝聚的成果,引发海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中国还举行了两次英文新闻发布会来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体现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思维,即跨越语言屏障,面向全球用户进行传播。
在全球主流企业激烈竞争的当下,单个平台的力量往往不足以支撑平台有效实现全球化创新。华为、腾讯等综合发展的中国企业集团将平台出海纳入企业整体运作战略,以技术创新保障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基础,在积极实现平台全球化的基础上自建完整的媒体平台生态,以拓宽跨文化互动空间。华为主要通过打造出海生态联盟,以开放创新的思维连接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生态、平台开发者与海外用户,并围绕HMS构建包括华为系统程序和合作应用在内的整体生态,为中国优质内容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更为完善的平台基础。HMS联盟不仅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对接华为的海量用户,还为合作伙伴解决了产品本地化、本地合规、本地推广三大“出海”难题,拓展了全球业务,发起后三个月合作企业数量已超100家。
同样建构媒体生态的还有腾讯集团“出海”东南亚流媒体市场的创新实践,包括通过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的本地化运营和收购东南亚流媒体Iflix,由点到面地打造腾讯集团的视频平台生态,并搭载文化出海。2020年2月29日,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官方宣布已进军印尼、泰国、越南、印度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WeTV不仅输出优质影视内容和多元化的中国故事,实现与海外用户的深度连接,还与印度尼西亚当地影视公司MD Pictures通过深度协作打造剧集,建立双向文化交流渠道。在平台本地化运营上,WeTV根据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运作细分海外市场,如针对印尼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观影习惯提供相应影视剧,保障内容的亚洲特色和多样性。针对语言不通的文化壁垒,WeTV通过字幕翻译、相关释义语境转换及本地化配音呈现优质内容。
除本地化运营外,2020年6月25日,腾讯还确认收购东南亚流媒体Iflix。通过共享Iflix平台的技术、内容等资源,WeTV可以补齐本土内容短板并进一步拓展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这说明腾讯“出海”东南亚流媒体市场采取的是由点到面的整体生态战略:从内容出海到搭建平台,再到通过多样化手段打造腾讯集团的视频生态,腾讯通过丰富海外传播渠道和发展路径,增强海外视频平台以及旗下IP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完成进阶式出海。
当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在2020年也陆续出现,尤其是我们在之前研究中提及的抖音海外版TikTok、快手海外版Kwai等平台正面临高度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平台政策、地缘政治等问题接踵而至,全球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剧增,中国跨文化传播平台创新实践正在遭遇困难期。不过,即使在这样的冲击态势下,中国也在持续努力地开拓全球化发展创新平台,如Bilibili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发布当地语言版本,音频平台荔枝在海外推出语音匹配应用Tiya,并略有成效。这些平台的创新实践还只是个开端,其影响力留待观察。
四、结语
2020年,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展现了一些富有价值的新探索。
其一,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通过观念创新展现出一定的议程设置和沟通能力,集中表现在通过连接、分享、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至上”是连接全球公众、建立社会信任的核心理念,其作为面临疫情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传播挑战的稳定内核在系列纪实报道、纪录片等作品中均有展示,对生命的尊重、救治和保护成为回应质疑、转变偏见的观念表达。增强信息公开,通过与世界分享促进全球合作。同时,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不断凸显个体叙事和分享的力量,个体汇聚而成的文化叙事不断搭建信任的桥梁,进而追寻冲突中的普遍理解和认同。此外,在非疫情议题的传播中,正在尝试通过东西方观念的调和讲述共同发展的故事。
其二,内容创新实践凸显了中国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的价值和可能性。中国更需要在共意空间中呈现和创作连接中国和全球的故事,只有这样,人类共同的文化故事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认同。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世界性的,或者包含世界性元素的艺术内容正在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如我们所发现的,通过音乐艺术的情感共鸣讲述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共同抗疫;面向全球用户的游戏通过融合创新体现文化多样性,并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人文的海外传播。与此类似,影视剧、短视频、彩妆、游戏、音乐等更为多样化的内容产品不断发掘审美的全球共性,以兼容性实现中式审美的跨文化认同。
其三,平台创新实践通过与世界级新媒体平台合作、打造整体出海生态等拓宽全球流通渠道的同时,也正在遭遇压力期。可借鉴的经验是,动画片产品通过与世界级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完成了更广泛的全球用户连接。互联网企业在面对国际社会强大压力时,并未放弃自建多样化平台,反而坚定了打造整体出海生态的决心。平台创新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挑战。
2020年跨文化传播的观念创新主要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即直面因疫情对中国产生的全球质疑,以多样化的传播实践寻求理解、连接信任,并呼吁以共同价值联结形成跨文化共同体。内容创新主要表明“做什么”,即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的多种内容创新,在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差异化中寻找共意空间,以实现跨文化认同。平台创新主要解决”依托什么”的问题,即依托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打造开放的平台生态,开拓跨文化互动空间,助推多元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交流共融。
后疫情时代,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不信任感使逆全球化声浪高涨,但更长远地看,全球化仍然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疫情影响下,“云”进程加快,以全球为背景的集体和个体的线上连接更为突出,这进一步突破了地域上的物理限制,为跨文化交流开拓了更广阔的线上空间。2020年以来,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同时面临挑战和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全球价值观更强调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回应世界关切,世界之中国需要持续探索在跨文化冲突中寻求协商和共意空间,通过搭建理解、信任和认同的桥梁促进跨文化共同体在个人、组织和国家层面的多样建构。
本文为缩写版,引文及注释从略,详情请参阅原文。
引用参考:肖珺,张帆. 2020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C]. //单波.传播创新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65-88.
作者简介:肖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