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珞珈问道 | 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2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22年5月1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曾庆香研究员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发表线上讲座《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主持。

图1 曾庆香老师讲座中

本次讲座主题来自曾庆香老师的专著《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话语嬗变与模糊边界》。她首先对本书框架进行了介绍。全书分四篇:“概念与动因篇”辨析“新媒体”与“新闻叙事”两个关键概念,并将新媒体特征作为新闻叙事变革的动因;“表层新闻景观篇”分析概括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者、叙事样态和叙事语体;“深层叙事规律篇”接续探讨叙事模式、叙事原则和叙事订补;“底层变革逻辑篇”重点讨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声音。

图2 曾庆香老师专著《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话语嬗变与模糊边界》

“所有的新闻都是叙事吗?”曾老师以此问题切入对“新闻叙事”的概念分析。一般来说,新闻被视为对新近的、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体裁包括说明、论证、描写、叙事等。何为叙事?叙事贯穿起“叙述方式”“事件序列”“因果关系”三个要件。因此对新事件的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可称为新闻叙事。

接下来,曾老师主要介绍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样态”“新闻叙事语体”“新闻叙事订补”三方面的内容。

对于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样态,曾老师认为,新媒体“人人参与”的特点影响到新闻呈现的样态。其要点在于新闻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多元新闻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比如,许多公民偶发地、即兴地生产社会新闻报道,形成“即兴新闻”,但这种新闻常常匆促且毫无准备,少有调查、证实的环节,真实性与可信度存疑。因而引发专业新闻媒体对公民新闻的背书,形成“背书式新闻”。公民新闻的叙述叠套进专业记者的新闻叙述中,也就形成“套娃式新闻”。

又比如,许多机构组织会主动公布公务新闻,但这些新闻既冗长又太专业。为方便受众一目了然掌握事件信息,专业新闻媒体因此将其转换为“清单式新闻”或“图说式新闻”。新闻与社交媒体结合,引致了广泛的、异步的、轻便的和永远在线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形成“弥漫新闻”和“对话式新闻”。在许多新闻事件中,公民个人新闻话语、专业媒体新闻话语和各方自媒体回应的话语交叠,形成相互缠绕的“辫子新闻”(Braided Journalism),此时除了“背书”,专业新闻媒体又常常为公民新闻做“注释”,形成“注解式新闻”。另外还可以概括出“互动新闻”“定制式新闻”“游戏式新闻”等各种各样的新闻样态。

事件形态与新闻呈现的样态之间也产生新的关联。如今的新闻报道、事件发展和人们的认知过程越来越呈现同步进行的特征,对事件的报道成为追寻真相的动态过程。对于这种聚焦“过程-细节”的新闻,依据形态差异,可以概括为“(楼)层式新闻”“(糖葫芦)串式新闻”等。在碎片化和信息流之外,新的技术手段同样也带来了“全景”呈现新闻事件的可能,所谓“360°新闻”“3D新闻”由此而生。同样,区别于传统“探照灯式”的新闻报道,新媒体带来从“群体”视角报道事件整体的可能,例如“图谱新闻”通过图表对人、事、物的整体概貌进行可视化呈现。

种种新闻样态呈现出两极叙事和功能互补的特征。在蜂巢式新闻、层式新闻、串式新闻等强调细节叙述的过程新闻的另一端,是钻石型新闻、360°新闻、3D新闻等强调整体报道的全景新闻。在强调某一“点”的套娃新闻的另一端,是强调某一“面”的图谱新闻。还可以区分出快新闻与慢新闻、精神的专业新闻与科普的大众新闻、职业新闻与业余新闻等多个维度或层次。这进一步表现出新闻知识的多元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语体体现出亲密召唤与情感回应的特点。以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新闻标题的比较为例,社交媒体的新闻标题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突显惊奇”“真情呼告”“诉诸贴近”“用户回应”等手法,“召唤”读者阅读,更偏向于激发用户“好奇”“震惊”“面对面”“亲切”“情感共振”的新闻阅读和意义分享方式。新闻越来越从“仪式化演讲”走向“日常化对话”,落实为作为交往的新闻。新闻的使用场景,也更加体现出语体亲密性和文化情感化的特征。

在主题讲座的最后,曾老师对数据新闻进行了讨论。她认为,数据新闻并非新闻叙事,而是新闻论证。如同社会科学研究,数据新闻通过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来追求事实,其主要类型包括整体-呈现型、问题-分析型、已然-预测型、模型-定制型。数据新闻的采集、分析、呈现和解读都表现出“扫描模式”,即针对于全样本或大样本,揭示精确的事实真相,最后将结论科学性具象化。

在问答环节,有同学就数据新闻的客观性向曾老师提问:数据分析看似公正客观,但价值判断实际上贯穿整个过程,应该如何理解数据新闻和新闻客观性的关系。曾老师认为,数据新闻不一定是完全的真相,但它比传统叙事新闻的客观性程度要高。有多位同学针对研究方法提问,曾老师表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现象非常庞杂,研究的方法或框架,应服务于研究目的,譬如研究新闻主体,可以参照社会行动理论,研究新闻话语,可以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如需分析新闻叙事特征,可以使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

图3 问答与交流环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心研究员吴世文教授参与本次讲座,并与曾庆香老师分享了他的听讲感受:首先,曾老师关注到一个重要议题,即新媒体变革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她从新闻叙事的角度切入,非常具有启发性;其次,曾老师对研究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展示了很深的理论化和概念化的学术能力,非常值得学习;再次,曾老师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新闻叙事比较,引导着听众对叙事变化的社会原因,新旧媒体融合的机制和过程,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结构、社会心态或底层思维的转变进行思考;最后,曾老师的讲座打开了未来研究的许多可能,譬如社交媒体新闻的互文性关系,新的新闻叙事形成的过程等。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在与曾老师互动中表示,曾老师从叙事学的角度开辟了新闻学研究的多种可能性。新闻叙事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人的状态,有着不同层次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比如讲座提到的因果关系与主客体关系,以及语态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新闻叙事研究也可以延伸到跨文化叙事,比如在报道社会冲突性事件、种族冲突性事件时,差异化叙事、他者表征等都可以在比较中展开。曾老师的叙事研究展开了一种分析和批判的视野,具有学术张力,启发我们在技术变迁、社会开放等条件下,探求新闻叙事多样性的可能。

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表示,曾庆香老师给参加讲座的师生带来许多启发。比如新闻叙事逻辑的重要性:叙事者对叙事逻辑的设定,不同叙事要素的选择和组合,影响着新闻的呈现。再比如新闻叙事中文化差异的维度:不同的主体展现出的叙事文化是不同的,公民记者、专业记者还是机构组织,呈现出不同偏向。另外,新闻叙事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表现,因此社会叙事多样性的可能以及如何可能,也是重要的追问,这也就引出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叙事研究的问题与契机。

曾庆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播与文化系访问学者。

曾庆香老师推荐阅读

[1]     杰拉德·普林斯.2013. 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 徐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罗钢.1994. 叙事学导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3]     米克·巴尔.1995.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 谭君强,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热拉尔·热奈特.1990.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申丹,王丽亚. 2010.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BUOZIS M, 2000. Narrative journalism goes multimedia[J].Nieman reports, 54(3).

[7]      BUOZIS M, CREECH B, 2017. Reading news as narrative: Agenre approach to journalism studies[J]. Journalism studies, 19(2).

[8]      CASWELL D and Dörr K, 2017. Automated journalism 2.0:Event-driven nrratives[J].Journalism practice, 12(4).

[9]      CHRISTOPHER B Daly, 2012. Covering America: A narrativehistory of a nation’s journalism[M].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Press.

[10]   E Domínguez, 2017.Going beyond the classic news narrative convention: Thebackground to and challenges of immersion in journalism[J]. Frontiers in digital humanities.

[11]   GILES B, 2001. Narrative journalism: A new Niemanprogram[J]. Nieman reports, 55(3).

[12]   GILES B, 2004. Thinking about storytelling and narrativejournalism[J]. Nieman reports, 58(1).

[13]   HART J, 2011. Story craft: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narrative nonficti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HERMAN D, 2009.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M]. Hoboken:Wiley-Blackwell.

[15]   KRAMER M, 2000. Narrative journalism comes of age[J].Nieman reports, 54(3).

[16]   LERNER K, 2011. The structure and style of narrativejournalism[J]. Journal of magazine & new media research, 12(2).

[17]   ML Ryan,2004. Will new media produce new narratives[J]. Narrative across media: Thelanguages of storytelling.

[18]   NEVEU E, 2014. Revisiting narrative journalism as one ofthe futures of journalism[J]. Journalism studies, 15(5).

[19]   ROEH I, 1989. Journalism as storytelling, coverage asnarrative[J].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20]   R Huesca, B Dervin,2003. Hypertext andjournalism: Audiences respond to competing news narratives[J]. Democracy and new media.

[21] S Mihelj, V Bajt, M Pankov, 2009. Television news, narrative conventions and nationalimagination[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