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传播创新研究》 | 张雪霖、舒丽瑰、刘成良、马锐:“数字乡村的媒介使用及其影响”笔谈
发布时间:2022-09-14 作者:CSMD 来源:CSMD

发展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互联网与新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媒介,是数字乡村建设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也是乡村社会开展传播创新的媒介场景。不过,不同的数字媒介应用于乡村社会的不同场景,在激发传播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对基层社会秩序造成冲击,这是建设数字乡村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笔谈围绕“数字乡村的媒介使用及其影响”的主题,基于在陕西、湖南、江苏和浙江四地的多点民族志的观察,分别从数字乡村的媒介使用、数字乡村媒介使用的多重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开放式讨论。

 数字乡村的媒介使用:“多点民族志”的观察

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包括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网络新文化、乡村公共服务新模式、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等多维内容。那么,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使用呈现何种样貌?如何与既存的乡村社会结构产生互动?这就需要大量的在场式观察与调研。为此,四位讨论人分别在陕西、湖南、江苏和浙江开展了乡村田野调查,构成了关于数字乡村媒介使用的多点民族志观察。

张雪霖:近年来,互联网电商媒介快速向乡村社会下沉,加快了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传统的乡村商品市场秩序造成冲击。学界虽然对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下沉传播将改变乡村社会交易模式达成共识,但对互联网电商媒介如何改变乡村社会的过程却研究较少。下面将以笔者2020年7月调研的陕西省韩城市XZ镇为代表性个案,具体分析互联网电商媒介下沉传播对乡村商品市场组织体系再造的过程与机制。在电商媒介进入之前,乡村社会内部的商品市场体系由流动的货郎担、传统的集市(阴历逢七赶集)和乡镇集镇固定门店构成。当地流动的货郎担和传统的集市主要销售本地生鲜食品以及农机具,往往是电商平台上没有的物品,所以是对电商平台的补充,满足的是农民的在地化需求。因此,电商媒介的下乡对当地流动的货郎担、传统集市的影响不大,主要对乡镇集镇固定门店造成的冲击较大。

集镇上除了便利店、鞋帽衣服店、餐饮店、宾馆民宿等店铺外,还有乐购等几家大型超市,以及水果摊等。大型超市空间都比较大,货架柜台比较多,物品种类比较丰富。所以,超市是可以逛的,正所谓“逛超市”,可以留住顾客在里面慢慢逛、慢慢选。便利店则一般布局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核心在于“便利”二字。不管是超市还是便利店,都属于零售商,直接对接终端的消费者。超市或便利店里陈列的商品,大致可分为全国性品牌商品和地方性品牌商品,这个分类主要依据销售半径与知名度。全国性品牌商品主要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面向全国性市场销售的品牌产品。地方性品牌商品则主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面向地方性市场销售的产品,包括地方小品牌、杂牌等产品。那么,作为乡村零售商的超市与便利店,它们所销售商品的进货渠道是什么样的?换而言之,商品从厂家生产出来是如何进入乡村超市或便利店的?这中间的流通领域有何传播路径?

传统的流通渠道先是通过以地域为基础的层层分销代理体系,到达县市地区品牌经销代理商,再由品牌经销代理商与零售店对接,最后是消费者直接到零售店购物消费。为了提高收益,一般一个地区的经销代理商会代理多种品牌不同种类的产品,因为同类产品具有竞争性,委托人要避免同质竞争。地区经销代理商在长期的合作中,一般会与地方的零售店形成熟人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可以给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提供保障。在传统渠道下,区域品牌经销商会与零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熟人合作关系,他们会直接开着货车送货上门,根据商品的属性、销量以及销售速度,经销商会确定自己上门送货的频次,他们送货上门时,超市/便利店自主选择卸货的种类与数量。商品进入便利店和超市还有一定的差异,经销商将销售的商品放进超市要支付货架柜台费,便利店虽然也有陈列费,但主要针对要摆在醒目位置的商品收取一定的陈列费,经销商一般是象征性地送点要摆放的商品。超市货架柜台费和便利店陈列费的差异导致超市商品有价格优势,比便利店卖得要便宜些。比如一瓶大瓶可乐,超市和便利店进价都是6元,便利店卖7元,赚点差价,而超市可以卖5.99元,因为超市赚的不只是商品差价,还有货架柜台费。品牌经销商如果推销新的产品,一般选择长期合作的零售店,或者人流量大、有条件的大店/超市。即使如此,双方也会根据一段时间的销量情况再定后期合作。一般情况下,推销的新品第一单,零售商是不会付钱的,要押一单的钱,否则不愿意接新品,零售商是风险最小化逻辑。新的产品要想打开市场,就需要承担“早起”的市场营销风险。

在对F便利店老板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最近两三年,以京东和阿里巴巴两大电商巨头为核心的电商平台开始快速从城市向乡村下沉。阿里巴巴在西安有一个大仓库,京东在西安也有一个大仓库。阿里巴巴和京东除了有针对终端消费者的淘宝、天猫、京东商城以外,还开发了专门针对批发零售商的App。阿里巴巴的批发销售平台是零售通,京东的批发销售平台是掌柜宝,两个平台都是专门针对商户的,所以注册会员需要有营业执照,这也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平台。两个平台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直接送货到家,可以赊账下个月还款,根据会员等级有相应的信用额度,而会员等级是根据当月消费额度积分动态调整的。

F便利店购买零售类的货品一般从阿里巴巴的零售通上下单,因为品种齐全,售后服务做得好、有保障。而米面油酒类货品则是从京东的掌柜宝下单,因为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经常有各种促销活动,到手价甚至比从传统的品牌经销商那里拿货都要低,但京东的售后服务不如阿里巴巴做得好,App使用起来没有阿里巴巴的方便。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往乡村下沉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它们也是依赖各自的地区业务经理先上门推销打开市场。刚开始乡村的门店零售商对它们不熟悉,也不信任,担心存在网购商品质量没有保障、真假难辨,以及销售不完的商品缺少售后服务等问题。针对便利店/超市等零售商的担忧与顾虑,阿里巴巴和京东都一一给出了应对措施。在试水期,前三单免运费,而且开发了过期赔、滞销赔等保险险种,普通会员赔付率为80%,金牌会员的赔付率为100%。会员大致分为普通、金牌、铂金、钻石等几个等级。阿里巴巴的零售通平台,商户消费388元以下的不发货,下单满388元的包邮发货。京东的掌柜宝平台,商户下单400元以下的需要运费10元,400元及以上的免邮费送货上门。由于开发了过期赔、滞销赔等保险险种,普通的零售商实际上是没有商品销售风险的,因为卖不出去的商品或没有卖出去而过期的商品等损失都是由两大平台承担的,而且阿里巴巴和京东针对商户销售的商品也是小规模分类的,方便商户选购。

舒丽瑰:健康的乡村网络文化是数字乡村传播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乡村人口的大流动,使乡村社会和家庭结构出现时空分离,导致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的疏离化和村庄内生文化活动的“荒漠化”,农村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而手机网络游戏在乡村社会的传播,填补了农村青少年的时间空白,也深刻地影响了农村青少年的生活与成长,进而成为影响农村青少年家庭劳动力配置、家庭关系和谐及基层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既有关于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成因分析,主要将原因指向留守,即归因于年轻父母的陪伴与管教的缺失。然而,经笔者调查发现非留守型村庄的青少年也较多沉迷手机网络游戏,该类型村庄的典型案例旨在揭示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并不仅是留守之过,而且与更为深层次的“手机网络游戏媒介特征及受众主体的特征”有关,下面以笔者2021年4月在湖南省东北部林镇的调研为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

湖南省东北部林镇当地家庭的主要形式是联合家庭,占主导的家计模式类型是两代男性就近务工,女性在家处理家务。以乐村4组为例,4组共31户130多人。当地农户家计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是老年父母在村镇上开小店、做小生意、从事农副业等非农行业,年轻男性在村镇及附近市县打工或灵活就业,共22户,约占70.97%;第二种是老年父母在家种田,年轻男性在市县外务工,共1户,约占3.23%;第三种是老年父母具备劳动力,无正当职业,以打牌或博彩行业维生,共1户,约占3.23%;第四种是老年男性不具备劳动力,老年女性及年轻男性或只有年轻男性在本地务工,各1户,约各占3.23%;第五种是老年劳动力年纪较大,退出生产环节,年轻男性或者年轻夫妻一方在市县外务工,共5户,约占16.13%。林镇占主导的两代人就近务工家计模式,决定了当地青少年的留守程度不高,年轻父母陪伴子代较多,亲代抚育占主导,隔代抚育占比不高。

集镇村的得胜小学是林镇中心镇小学的分部,目前有两个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共186名学生。以得胜小学五(1)班的情况为例,可进一步确证当地青少年留守程度较低。在当地,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均不在家的小孩。得胜小学五(1)班有43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30名,留守儿童13名。其中,留守儿童中只有4名小孩的父母全部去本市以外务工,这4名小孩子完全由爷爷奶奶照看,剩下的9名则由留在家的父母一方照看。这也同样验证了当地农村青少年的留守程度不高。然而,调研发现不论是亲代抚育还是隔代抚育,均无法较好管控青少年使用手机,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这从父母在家且文化素质不低,但其子女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略知一二。

案例:林镇中学初一(5)班张浩同学学习成绩较好,考试成绩一直在班上排名第一,有一段时间张浩同学的成绩直线下滑,到了班上的十几名,不少任课老师向班主任反映张浩上课时精神涣散,眼神飘忽,有时甚至在课堂上打起了瞌睡,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听课质量较差。得知此事之后,班主任找到了同为初中老师的张浩的妈妈了解情况,发现张浩喜欢玩手机游戏,妈妈为此引导并和儿子约定完成作业后给他一定时间玩手机,周末的时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起初张浩还能遵守约定,后来就发展到半夜起床偷母亲的手机玩游戏。一次、两次,母亲制止多次无效,且张浩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开始反抗,妈妈为此开始妥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小孩完成作业即可”。

案例表明,由于手机网络游戏的诱惑力太大,即便文化素质不低的父母也难以有效应对,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部分农村青少年手机网瘾尤其大。这与林镇得胜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提供给我们的情况也基本吻合,相比早几届的学生,即智能手机未普及以前,这几届的学生有个明显的特点,即网瘾大。“我们早几届的学生很调皮,现在这几届的学生不调皮、不闹事、喜欢发呆、网瘾大。”小孩子若是喜欢玩手机就容易晚睡,进而上课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自律性差等。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林镇得胜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有限,而家校之间缺乏配合,家长没有巩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反而消解了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林镇得胜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表示,任课老师只能管到课堂时间,管不到课后时间,特别是现在放学时间早,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小孩回家之后这么长的时间如何安排,“小孩若是在家里拿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手机玩,我们老师如何管理,总不至于天天到小孩家里盯着,或者在每个小孩家里都安装一个摄像头吧?管控青少年使用手机这件事情还需要家长配合,但很多农村家长都不配合”。现在小孩稍微哭闹一下,不少家长就把手机给小孩了。很多时候家长为了避免小孩打扰自己,主动把手机交给小孩,让手机上的丰富内容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从而让小孩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让自己可以抽身干其他事情。

从农村家长的角度来看,其在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上呈现缺乏家校配合的样态,与许多客观因素,比如与家庭职业类型、家庭结构形式及家庭文化资本密切相关。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居民的生活安排缺乏现代工业经济及附着在经济形态上的现代生活理性的约束,容易缺乏节奏,自由散漫化。同时,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半个月种田半年过年”、闲多于忙、忙闲不均的时间安排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常态,他们的生活安排因此也缺乏附着于传统农业上的传统生活理性的约束,容易走向个体化,容易被具有吸引力的网络游戏媒介俘获。另外,农村薄弱的产业基础使得大量农民需要外出务工,并普遍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及两代人两地分居的生活居住格局。这种模式及居住格局是大多数村庄发展的普遍趋势。留守,既缺乏年轻父母的引导,也是青少年无法积极应对网络游戏媒介的吸引力,沉迷网络游戏媒介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整体的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在网络游戏媒介面前的主体性不强,适应并让网络游戏媒介为己所用的能力有限,无法引导农村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游戏媒介,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

总的来讲,网络游戏媒介在乡村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核心在于农村青少年尤其是农村家长缺乏与网络游戏媒介相匹配的媒介素养及技能。而农村家长媒介素养及技能水平的形成又与家庭职业类型、家庭结构形式及家庭文化资本密切相关。同时,要求学校提前放学、强调家长在办学中的话语权等旨在弱化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家长作用的举措,也放大了农村家长媒介素养及技能水平有限在应对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问题能力上的不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导致了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现状。

刘成良: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介应用到社会治理领域,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社会生活,而且重构基层治理秩序,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作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地带之一,长三角以占全国1/2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1/4的经济总量,发达的区域经济、密集的人口流动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技术赋能视角下,大量新媒介技术被应用于基层治理场景之中,推动了乡村数字化治理新体系的构建。本研究以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为例,从村务公开体系、民意表达渠道以及治理重心下沉等三个方面展开乡村数字化治理新体系的思考。

1.“户户通”重构村务信息传播机制。及时有效、透明阳光的村务公开体系是实现有效村级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如何能够做好村务公开却成了考验基层治理智慧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言,由于利益较为密集,小微权力监督的失控、对集体利益的争夺往往成为村级治理乱象的重要诱因。即便村两委干部能够做到廉洁奉公,但是一旦牵扯到村级利益,也很难向群众自证清白。而已有的村务公开体系往往借助于纸媒或者村务公开栏,受众较为有限,甚至经常会出现明明已经公开公示的村务,村民仍然表示不知情、认为村庄公共事务不透明等问题。

为了破解上述困境,无锡市从2016年就开始试点,通过有线电视进行村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2018年,无锡市政府通过部门协同,整合“三资监管”平台,建立了“户户通”体系。改革后的“户户通”体系主要由“四端一库”构成,即电视显示端、手机应用端、管理控制端、监督处理端和大数据库。其中,电视显示端和手机应用端是最终呈现给居民的媒介,即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自家有线电视或者手机客户端上面查询村庄的各项事务及资产管理情况;管理控制端、监督处理端分别由村两委和地方政府负责,村两委主要负责将各项数据和文件及时上传到平台,以方便居民查看,而地方政府需要对其中的程序以及公开透明度进行监督,保障整个流程合规合法;大数据库是重要的后台支撑,由地方政府负责开发和建设。管理层级不同,在平台中的权限也不同。对于村民而言,仅可以查询涉及本村的各项事务;村两委仅可以对本村的事务信息进行编辑和处理;乡镇可以随时查看辖区内的各项数据信息并进行管理。

2.网络问政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了解社情民意并回应群众诉求至关重要。当前大多数城市都将“12345”政府热线作为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媒介。苏州市不仅有“12345”政府热线,还有城管部门牵头建设的“数字化城管”、公安部门负责的“非警情事务”以及便民服务中心负责的“寒山闻钟”等平台,均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相应作用。在上述平台之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寒山闻钟”这一网络问政平台。“寒山闻钟”主要由“开门纳言”、“咨询投诉”和“信息发布”三个板块组成,地方政府通过整合157个和居民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政务部门及行业单位,由这些单位派驻专人来处理网络平台信息,由市便民服务中心对信息处理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为居民提供365天×24小时的专线服务。平台成立至今,累计访问量已达两亿余次,发布主题超过109万种,其中对于居民咨询信息的回复数量也已达到640多万条,成了苏州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媒介。

3.云上政务服务再造基层治理新模式。江阴市在全国县域经济中排名第二,GDP达到了4000多亿元,与排名第一的昆山市不相上下,且这一水平早已超过了全国大多数地级市的经济总量。徐霞客镇位于江阴市南部,2010年就被中央编办确定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3年徐霞客镇就挂牌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和基层网格化治理的触角向最基层延伸,形成了“1+N”的便民服务格局,即1个窗口加N个网格窗口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例如,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设有1个综合窗口和6个网格窗口,其中综合窗口可依托镇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直接办理79项服务事项,涉及社保、计生等8个部门;网格窗口的网格员每天定时在自己所在的管理区域走访巡查,并兼任代办员,及时响应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代办需求,特别是对于辖区内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不见面审批”提供了兜底服务。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以“全要素”管理为目标,将村域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全部整合进智能管理系统。其在村域管理过程中遇上专业强、难度高的特殊情况,会同综合执法局、政务服务中心处理,处理方式因时因地不断调整,以满足多元需求。大部分日常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云上办理”。

马锐: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新媒体近几年快速向乡村社会下沉,玩抖音成为农民群体的一种潮流。除了观看抖音视频外,很多农民也会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拍成小视频在抖音发布。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新媒体成为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其信息传播的特质对传统的乡村基层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笔者2021年7月在浙江省诸暨市调研时,发现因为农民对抖音短视频媒介的普遍使用,乡村社会出现的非传统治理问题值得关注。

案例1:诸暨市DD村两家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冲突,其中一户人家将这件事情拍成了抖音小视频,在视频中辱骂另一户人家,同时对村委会的调解也有一些抱怨。在抖音发布后,该事情在本地持续传播发酵,被辱骂的那户人家发现后,这两家的矛盾更大了,村委会调解不好,双方闹到乡镇政府。在乡镇政府的调停下,发抖音的那户人家同意将发布的抖音视频删除,两家才达成和解。

案例2:诸暨市DE村,一户村民因与村集体存在矛盾,便将这件事情拍摄成小视频发布到自己的抖音账户上,获得了较大的传播流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诸暨市政府在监测到消息后,担心发酵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责令乡村组织尽快与该村民达成和解,消除对地方治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乡镇干部接到上级指示后,立即派人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入户做工作。根据该村民提出的要求,双方在合理的范围内达成一致意见,村民同意当面删除该条抖音视频。令乡村干部没有想到的是,村民回到家中又将原本已经删除的视频重新发布到抖音上,乡村干部只好再去村民家中继续做工作。如此往复几次之后,村民才没有继续上传。

上述第一个案例原本是村民之间的私人矛盾,当被拍摄成抖音小视频发布后,获得大量转发和评论,进入了平台公共领域,私事转变为公共事件。第二个案例原本属于普通的农村干群矛盾事件,抖音短视频平台成为农民上访的新媒介,通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舆情信息,引起上级政府的关注和介入,推动基层组织积极回应。

二 数字乡村媒介使用的多重影响

围绕着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不同媒介的使用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机制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媒介使用的多点民族志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下文对数字乡村媒介使用的多重影响展开讨论。

张雪霖:互联网商业媒介平台下乡后开始对传统的商品经销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两大平台商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都有保障的同时,价格常常比零售商从传统的品牌经销代理商那里拿货还要低,F便利店老板说她现在大部分都是从这两大平台上下单。原来跟她长期保持合作的传统品牌经销商也会送货上门,但是他们来的频次已经减少了,从他们那里拿货的比重大大降低。由于京东和阿里巴巴的进入,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层层分销的品牌经销代理组织体系的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快要消失了,很多全国性品牌经销代理商/业务员/送货司机,都开始转型代理地方性小品牌/杂牌。因为京东和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商品主要是全国性品牌,而每个地方现在都还有一些符合地方口味、特色、消费偏好的地方品牌存在。近两三年随着电商下乡,在网购与电商的冲击下,集镇上销售食品、百货等的门市店铺的生意都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前些年,西庄集镇上的门面店铺的租金还在上涨,但最近几年基本上没有怎么动。

互联网商业媒介下乡后,以京东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两大电商巨头,对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品牌经销代理体系造成挤压,将逐渐消除从厂家到零售店之间层层经销的中间环节,形成以京东和阿里巴巴为核心的两大平台经济。京东和阿里巴巴将逐渐成为两家全国性的经销商,绝大部分全国性品牌商品都会选择与京东或阿里巴巴合作,由其代理销售。过去分散的品牌经销代理组织体系,将转变为聚合性的平台性代理组织体系,而京东和阿里巴巴各自的平台在全国是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组织体系,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对乡村商品市场流通组织体系的再造。原来的品牌经销代理商也开始进行职业的转型,除了部分转型代理地方性品牌外,还有开始转型从事两大电商巨头的物流快递行业。在能有效防控电商平台经济垄断的情形下,互联网商业媒介的使用缩短了乡村社会对接全国性商品市场的距离、为集镇零售门店批发商品和农民消费者购物提供了便利,商品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舒丽瑰:部分农村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网瘾大的危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息不规律,无法正常参与课堂学习。手机游戏诱惑力大,青少年自控力不足,一旦开始玩游戏,就经常通宵不睡,甚至几天几夜不睡觉。青少年晚上不按时休息,早上就起不来床,并且经常因为早上起床与父母发生冲突,要求父母用利益收买自己,父母好不容易将小孩喊起来,又面临小孩子跑去课堂上睡觉的困局。

二是性格暴躁,经常与父母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甚至以自杀威胁父母,使得家庭需要调整劳动力配置,尽量让年轻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在家照看小孩。林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班上有个女孩子用爷爷奶奶的手机给在外打工的母亲发信息,威胁母亲,如果不给她买手机就自杀。母亲为此专门赶回家处理这个事情,实在处理不好就听从亲戚的建议,把小孩送去了本地专门治手机网瘾的特殊学校,并在家专门照看她。而该班另一个住在林镇街上的男孩,因为母亲不让他玩手机游戏,甚至采取摔门、拿刀砍自己母亲等过激行为,幸亏小孩父亲及时赶过来才防止了悲剧的发生。

三是精神塌陷,没有追求和奋斗意识。如湖南省东北部林镇集镇村的小唐就是个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形成手机依赖症,丧失了奋斗意识的青年。据其老师和父母讲,她读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网络小说,并且经常因此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别人家门外蹭网,不按时回家吃饭。后来,父母为了能让其按时回家吃饭,就在家里安装了网线,让其能在家里尽情上网。自从迷上手机,小唐就开始与现实世界的社交隔绝,不愿意出门,出门就带着手机,对着手机傻笑。在学校也不认真学习,只要求父母给钱花并及时给自己充网费。高考小唐考了200多分,没有学校读,但她并不着急,只要求父母给她想办法,“不复读,太辛苦,但要上学”。父母好不容易花钱并托亲戚关系帮她争取到录取口腔医学专业的机会,她却不珍惜,听到学这个专业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考到医师证,就主动放弃了,“不讲个人奋斗,只讲个人安逸”。小唐这样的情况在林镇并非个例,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许多从小就沉迷网络游戏的农村青少年未来可能走向的一个方向。

综上,在非留守型村庄普遍出现了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情况。在留守型村庄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情况只会更甚。管中窥豹,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并不只是留守之过,深层次原因与农村青少年尤其是农村家长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有关。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为应对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社会力量积极介入,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民尤其是农村家长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充分重视农村家长网络媒介素养及技能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执行弱化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在农村地区可考虑适当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责任及自主权,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力、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引导力,密切家校配合,从而在防止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问题上形成合力。

刘成良:数字乡村媒介的应用可以改变村务公开体系,不仅能够清晰地向村民传达各项信息,也使得村庄事务更加透明公正,从而保障了村两委干部的权威,为乡村善治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例如,无锡的“户户通”在村庄财务管理方面就要求2万元以内的村级开支需要书记签字同意;2万~5万元的开支需要村两委干部签字同意;5万元以上的需要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所有收支发票由经办人、证明人、书记三者签字确认之后统一上传至“户户通”平台,而且所有收支都通过银行系统,均不使用现金,从而做到有据可查。除此之外,涉及村庄内大小事务的决策也都需要将过程公布在“户户通”平台之上,村民可以随时掌握村级事务的进展。“户户通”数字治理媒介的使用,在村庄半熟人化的背景下解决的是村务信息传播机制问题。

数字乡村媒介的应用还重构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机制,通过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来实现对居民诉求的精准回复和对社会难题的精准治理。网络问政平台所承担的重要职能主要是针对居民的问题、诉求以及不满的事务进行回复和解答。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苏州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81.7%,远远高于全国63.9%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苏州市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发达的区域经济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问政平台能够在乡村地区得以推广使用。以“寒山闻钟”为代表的网络问政平台已历经了10年的发展,成了苏州市城乡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寒山闻钟”与“12345”政府热线由于运作模式差异而形成了较强的互补。“12345”政府热线主要是通过电话媒介来实现咨询、投诉等,是居民个体与政务部门之间私对公的交流和反馈,而至于交流的问题是什么、过程怎么样以及是否获得了满意的答复等,除了第三方有满意率的调查之外,其他居民是无法了解其中的过程的。而“寒山闻钟”是公开化的网络论坛,居民均可注册发言,针对个体或者公共事务进行发帖,发帖后相关职能部门则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回复,这种模式突破了仅通过电话媒介进行民众意见反映的单一途径,通过互联网媒介将公众反映的诉求信息、公共部门的受理状况全面呈现,并辅以一定的数据支撑,使得该网络问政平台成为民众与政府沟通互动的重要媒介。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治理媒介办事留痕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基层治理形式主义等后果。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与各级党组织进行整合,以“支部+网格”的模式编织全能型社会治理网络,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但是在实践中也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治理”的问题,弱化了基层治理中干群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机制,从群众路线强调的“人—人互动关系”向“人—机—人互动关系”转变。基层治理归根到底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治理过程是政府与群众发生深刻互动的过程,需要干部深入基层群众,激发群众参与的主体性和活力。

马锐: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新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遍使用,带来了如下影响。其一,为群众提供发声媒介。由于地方政府秉持“不出事”的原因,针对转型期出现的部分新问题和新诉求,有些农民通过常规行政渠道无法获得有效回应。而现在其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表达诉求,因可能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引起上级政府的关注,进而推动基层政府积极回应农民的诉求。其二,为政府提供获悉民情、民意的渠道。政府与社会之间存在“信息鸿沟”,而新媒体传播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了双向沟通渠道,打破了“信息鸿沟”。政府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及时获悉群众的治理需求,群众亦能将治理需求向政府及时反馈。由此,新媒体技术平台为政府精准化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避免了治理资源的浪费,提升了政府的治理效能。其三,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监督功能。新媒体传播介入社会治理,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发声,引发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讨论,对于推动社会政策进步与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和抖音短视频媒介使用的低门槛化,使农民可以低成本地使用抖音等短视频媒介表达利益诉求。抖音短视频媒介信息传播的去情境化、流动性和无边界化特征,以及产生的“围观者效应”,容易引发不当的网络舆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农民使用抖音发布信息与诉求,媒介呈现有可能与线下事实不相符,然而大量网络“围观者”往往是基于媒介呈现进行评判,形成网络社会舆论,为基层治理遵守公平正义原则带来挑战,弱化了基层治理权力与能力。新媒体传播的这种特征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新型缠访、闹访与无理访等问题。乡村数字化治理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效回应抖音短视频媒介传播给乡村治理带来的挑战,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

进一步来看,互联网技术下乡产生的数字媒介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私边界。农民私人性事件经过数字媒介传播的“放大效应”,成了可被社会公众广泛讨论的公共性事件。在公共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可能被侵犯甚至被损害,如隐私权、名誉权等。对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民来说,乡土社会中的个人合法权益依赖着熟人社会的保证,而当个人合法权益在媒介平台中受到损害时,农民难以用合法方式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农村基层政府在数字乡村的背景下,需要面对更多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特征的治理事件。这类治理事件尚且缺少治理规范与治理流程,导致基层政府从“治理者”向“应对者”转变。同时,当这类治理事件超出了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应对的范畴,成为区域性、地方性的公共舆情事件后,上级政府往往会介入与启动问责,容易打击和削弱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治理的动力,从而弱化了基层治理的能力。

三 总结

数字媒介作为技术力量本身是中性的,它们在嵌入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中时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不同的数字媒介与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本文采取多点民族志的观察方法,分别从互联网商业媒介、手机网络游戏媒介、社会治理媒介和农民的新媒体使用等维度探讨数字乡村的媒介使用的多重影响,着重揭示不同的数字媒介嵌入乡村社会结构后,与之发生互动的复杂关系、过程与机制。数字乡村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刚刚进入试点阶段,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数字媒介与乡村社会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互动与演化,尚需加入时间的维度做进一步观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媒介与乡村社会互动的深度、广度将会不断拓展,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在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塑造数字乡村交流的新图景。

作者信息:张雪霖,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舒丽瑰,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刘成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马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参考:张雪霖,舒丽瑰,刘成良,马锐.“数字乡村的媒介使用及其影响”笔谈[C].//单波.传播创新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3-17.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