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学术集刊《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七辑)》已出版。中心公众号将对集刊中的文章或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推送,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本次推送《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作者肖珺、毛婉怡。
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
肖珺 毛婉怡
摘要:本文按照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三重维度完成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观念创新表现在聚焦“和合共生”理念指引下的跨文化对话;内容创新表现在多元文化融合中的接合与转化;平台创新表现在城市作为跨文化平台与虚实融合平台建设。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总体呈现三个方面的传播启示。其一,面对高度不确定的世界性冲突,人类迫切需要以“和合共生”等和平理念为指引,通过跨文化对话增进全球信任与和解。其二,参与者始终在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间言说之中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接合、转化和新生。其三,中国城市迸发出跨文化的物质性平台价值,虚实融合平台正在显现跨文化的丰富内涵。观念创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内容创新集中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平台创新面向“依托什么”的紧迫问题。后期研究有三点拓展方向,其一,新世代群体正在成为占绝对多数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主体,他们的跨文化叙事和文化观有待深入分析;其二,中国城市,特别是政府参与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正处于急剧上升态势,城市的跨文化传播将是一个新方向;其三,伴随人工智能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入场,我们将会与更多出人意料的“他者”相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等全球性体育赛事的举办,为世界范围内的民心相通、团结互信带来机遇,与此同时,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对抗的凸显、俄乌冲突等地缘争端的加剧,也对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生态提出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中回应全球共同关切、解决人类共同危机,各国需要通过对话寻求互惠性理解与合作,增进全球信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全球交往也需要在平衡、尊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此外,后疫情时代加速了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实融合传播生态的迁徙:一方面,作为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新世代人群在全球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人的“数字化生存”也在技术的高速发展中深化为“数据化生存”。基于此,2022年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有哪些突出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又回应了人类跨文化交往与对话的何种诉求?
在2017—2021年五年间研究观察的基础上,本文继续修正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的案例分析维度。其一,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是否主动尊重相异文化的主体地位,尊重文化间性,增强“互惠性理解”,进而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其二,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是否结合历史情境或时代语境不断推动文化间互动;其三,跨文化传播实践是否有利于不断增强跨文化传播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发展;其四,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能否有意识地聚焦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拓展和深化文化对话的共情空间,增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其五,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是否有助于增进可信任、可沟通、可理解的中国的传播能力;其六,跨文化传播实践能否有效整合不同文化中具有世界价值的元素,进而创新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互动模式。根据研究问题,研究小组采用典型案例抽样法,在不同平台进行检索,获取相关资料,并从案例的创新程度、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辨析,按照如下步骤确定有效案例15件。
步骤1:研究小组以“跨文化传播”“海外传播”“国际传播”“中国故事”“出海”等作为检索词,在微信、微博、百度、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和门户网站,及Google、Yahoo、YouTube、TikTok、Facebook(2021年10月更名为Meta)、Twitter等海外平台广泛搜寻多语种素材。在经历多轮案例搜索后,研究小组对原始素材进行初始记录、分类与归档,共获得案例96个,文字资料约17万字、图片290余张、视频资料总时长约270小时,素材涉及英语、日语、韩语、俄语、高棉语、印地语等多种语言。
步骤2:研究小组根据前述六个分析维度,参考既有文献和有关部门的评测分析,对素材中涉及的案例进行初步筛选,得到21个待选案例。
步骤3:研究小组聚焦上述21个案例,分析比较其创新点,验证其传播效果(包括观看量、点赞量、评论量及国内外媒体报道量等),同时,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最终确定15个有效案例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
步骤4:研究小组对15个案例按照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进行分类,结合六个分析维度进行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六个分析维度,遵循四个研究步骤,按照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三重维度,本文对15个有效案例进行分类和归纳,完成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文所述。
一、观念创新:聚焦 “和合共生”理念的跨文化对话
当下,人们高度关注跨文化对话,源于现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复杂性,疫情、战争、能源、生态等危机的紧迫性使得人类需要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合共生”是2022年凸显的中国智慧和价值主张,其应被当作在世界范围内传递善意、凝聚信任、调和冲突、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文化观念。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合”二字的身影,二者后来在宗教信仰、教育教化中逐步演化出结合、合作、凝聚等意涵。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的宽容和包容精神,《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表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倡导的尊重差异性的观念,通过文化多元性的互融、互补、整合、共生而形成“和合共生”的和谐发展观。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传承和发展“和合”理念,“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2022年,中国社会努力在观念上以“和合共生”作为思想指引,具体到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和”“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通过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呈现从“我”到“我们”这一文化内核的转变,强调人类作为共同体存在的叙事框架;其二是通过内容与情感的交互,在新世代中探索建构全球倾听模式的可能性;其三是展现可沟通的自我与他者,以期走向基于互惠性理解的跨文化对话。
(一)从“我”到“我们”: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中的共同体叙事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国际奥委会表示,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在收视率方面已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冬奥会,超5亿观众收看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由澳大利亚持权转播商直播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收视率比上届提升331%。
如果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重心是向世界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升级。这种“升级”强调消除“我”与他者间的界限,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探索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共创未来的姿态。在观念上,2022年的冬奥会不再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是以世界都能看得懂的方式,在共同体叙事中讲述全人类的共通情感与精神追求,从而凝聚全球共识,体现奥林匹克“更团结”的新理念。由案例分析可见,与观念创新匹配的符号叙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其一,贯穿整场开幕式的“雪花”叙事线索。每个参赛国的引导牌都是一片独具特色的雪花,上面标记着91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代表“我”。通过一系列节目的转化,这些小雪花聚合成一片巨型雪花,同主火炬一起缓缓升起,代表由全人类构成的“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场地中并排向前走,传递出破除争议、解决争端、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衷心祝愿,关于“雪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述让网友感受到了向心力与凝聚感:“Each person is a different flower ,finally aggregated into a human snowflak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Different snowflakes gather in Beijing.(每个人都是一朵不同的花,最终聚集成了人类的雪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雪花汇聚北京。)”( @kevin,2022年2月4日)
其二,精选世界名曲作为多元化的声音符号。运动员入场曲是19首世界著名古典音乐片段,闭幕式入场曲则是世界名曲《欢乐颂》,传递中国对团结友爱的向往和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出现在开闭幕式现场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取材自憨态可掬的中国意象——熊猫,在设计上融入了极具现代科技感的奥运元素“冰丝带”。地域、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网友们亦借北京冬奥会这一契机实现对话,以“我们”之名发出共克时艰、携手同创未来的呼吁:“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people. Because of COVID-19, anti-globalizati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fragment, discrimination, terrorism...We need to build a Faster, Higher, Stronger and Together world. Using a flame to warm us. 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因为COVID-19、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歧视、恐怖主义等的出现,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快、更高、更强大、团结的世界。用火焰温暖我们,携手共创未来。)”( @Love is the top,2022年2月4日)
其三,中国结成为共同体叙事的表意符号。中国结寓意着连接和联通,参赛代表团在中国结形状的线条中穿梭前行,背后的寓意是各国、各地区间的友谊同中国结的形状一样紧密,全人类就像缠绕的中国结那样团结,国外网友也从中国结这一生动的意象中感受到了爱与友谊:“Friendship and love brought the best in sports and brings the best in humanity. Great athletes and Great host. Good bye and thank you Beijing.(友谊和爱带来了运动中最好的一面,也带来了人性中最好的一面。伟大的运动员和伟大的东道主。再见,谢谢你,北京。)”( @Cayman McCay,2022年2月20日)
所有多元化的元素均被编织进了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共同体叙事中,展现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奥运文化的和谐相融,全球观众也在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中体悟“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期许。
(二)全球倾听模式:面向新世代的多元文化对话
陈国明和史达洛斯特提出全球倾听模式(global listening model),认为跨文化对话主体可以通过主动积极地倾听与协商创造一个同属于双方的语义空间,从而让不同文化内的因素相互传播。这一经典跨文化传播理念在2022年全球新世代的对话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具体来看,全球倾听模式的建构对互动主体的全球沟通能力要求较高,而新世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思想开放且多元,乐于接受新事物,是最有潜力的全球对话主体。
1.《天天成长记》:多语种讲述中国儿童成长故事,连接全球情感体验
对全球倾听模式建构的研究可以从信息内容的传播与情感的交互两方面入手,传递准确且便于理解的信息内容有助于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对话,而语言是对话交流的工具,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情感的交互则需要通过叙事拓展不同主体间共通的情感体验,以“我”之情寻他人之共鸣。中国动画《天天成长记》(Growing Up With Tiantian) 通过多语种译配讲述中国儿童成长故事,以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连接全球观众,从效果上看,有助于推进跨文化主体间的相互倾听。
该系列动画由深圳一家影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于2017年开播,通过讲述因父亲工作变动,举家前往乡村生活的城市女孩天天在成长中发生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走入自然,体会中国乡村之美。2022年,该片通过四达时代ST Kids频道、玻利维亚国家电视台、印度Sun TV Network儿童频道、巴西Box Brazil儿童频道、加拿大 Milo Productions Inc 频道等,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该片出品商从“现实题材生活化讲述、人文关怀与温度、服务于全球家庭观众、努力提高译配质量”四方面总结其海外传播亮点。比如,该片受众定位于全球新世代群体及其父母,内容上以中国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为母题,加以全球化、现代化、趣味性的阐释,主角天天身上的善良、纯真与可爱同中国乡村的恬静、闲适交织在一起,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唤起全人类共同的乡愁与童年回忆,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人文关怀,不仅能促进亲子对话,还能促进国际对话。为了解决内容传播中的语言障碍,《天天成长记》通过全球合作译制拓宽作品辐射面,自主译制英、法、西、葡、阿、日、越七种语言版本,并联合海外播出机构译制柬埔寨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林加拉语、特维语、祖鲁语等十多个语种的版本。翻译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互动行为,需要对异国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对此,团队在越南深入本土调研,了解到当地有明显的南北方方言差异,针对不同地区的表达习惯,选择以当地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南方口音”为基准展开译配。此外,针对南亚地区多语言的情况,团队完成了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卡纳达语四种官方语言的译制版本。
2.中国让我没想到:利用新媒体推进Z世代的双主位倾听
“双主位倾听”(double-emic listening)是全球倾听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要求倾听者同时以主位与客位眼光看待问题,主位眼光指以自己所处的文化观看待问题,而客位眼光指吸收本文化以外的文化因素进行思考。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与多元性、Z世代对话主体突出的全球沟通能力与全球视野为探索跨文化传播“双主位倾听”观念带来了可能。
如何通过双主位视角看待中国?参与“中国让我没想到”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的在华Z世代外国人提供了新视角。2022年,21世纪英语报社和中国日报社合办的这个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征稿,旨在鼓励在华外国人,尤其是Z世代,以第一视角呈现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参与活动的世界各地青少年创作者从音乐、摄影、绘画、科技等全球Z世代喜闻乐见的多元角度展现自己对中国的认知。截至2023年1月18日,由@中国日报、@Z世代说、@21世纪英文报等主体发布在哔哩哔哩平台动画频道的“中国让我没想到”系列视频总观看量超14.7万次,抖音#中国让我没想到词条下20条征集视频的总观看量超130万次,@China Daily 中国日报发布在 YouTube 、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 My China Surprise”系列相关视频总观看量破39万。
参与本次短视频征集活动的外国Z世代青年在深度了解中国文化后,从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吸取养分,逐渐形成一种双主位眼光,中国文化的切入使他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其中的一位法国女孩Pace Mélody是湖南媳妇,面临中法文化差异与随处可见的跨文化误读,是中国婆婆的爱、包容与真诚让她走入另一种文化的内部,并逐渐懂得了中国人的“家”观念。参赛者陈悦是一位尼日利亚留学生,主修汉语言文学,她徜徉中国诗词之海,在古今对话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于歌德和李白的千古共鸣中探索中外诗人的心意相通之处:“The cultural essence in these ancient poems can find an audience all over the g lobe.(这些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化精华即使放在世界舞台上,也能找到共鸣。)”她的Vlog发布在Facebook后获得了一些关注,有网友称赞她的中文非常好:“Galing mo mag Chinese(你的中文很不错)” ( @John Paul Delgado,2022年9月),也有网友通过她的视频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I love China and the people from China and the West needs to learn more history and traditions from China.(我爱中国,来自中国和西方的人们都需要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中多学点东西)”( @Jeffrey Grenier,2022年9月)亲身体验式的传播使这些外国青年形成主客位双重文化视角,并通过短视频等进行自我表达。“中国让我没想到”系列视频征集活动提供了一种双主位倾听的跨文化对话契机,为Z世代在新媒体空间探索差异化的文化理解和共享提供生动范本。
(三)可沟通的自我与他者:基于互惠性理解的对话观念
2022年重要的观念转向还体现在可沟通的自我与他者中,这一观念在纪录片、季播节目中有着集中表达,从效果上看,基于互惠性理解的对话能够帮助跨文化主体获得认知世界的多元视角,从而臻于“自我与他者互为方法与目的”的新境界。
1.《波比的工厂》:在感性与理性层面寻求自我与他者的双向沟通
《波比的工厂》(Bobby’s Factory)是国内首部深入观察中非民间交往的纪录片,深入记录了来自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商人波比在中国创业办厂的故事,不仅涉及新冠疫情前后工厂老板波比的跨国婚姻及跨国贸易,也记录了工厂员工小镇青年们不稳定的爱情及迷茫的生存状态。该片于2022年1月春节期间在非洲播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连续播出三周,乌干达收视率破1。该片亦被国家图书馆、耶鲁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国内外著名机构收藏。2022年9月,《波比的工厂》也正式登陆腾讯视频平台,面向中国网民放映。该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展现作为他者的“跨文化中间人”波比与中国妻儿、工厂员工在人际层面的沟通过程,表现自我与他者在感性与理性层面的互惠性理解,片子通过很多细节展现基于共情的理解。比如,导演张勇在车里和波比谈到了“家庭”这一话题,波比笑着说:“我是伊博人,就要努力赚钱,不赚钱怎么照顾家里人嘛?”他也曾在片尾高歌“家是不富裕,但是我有力气”。再如,面对疫情,他和中国员工携手并肩,共同奔波,只为让工厂活下去……波比所展现的心系家庭与艰苦创业是中非对话、引起共鸣的关键点,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与他者,突破刻板印象的桎梏,则需要理性层面上的互惠性理解。该片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以往报道非洲的新闻作品不同的是,本片不再以猎奇、窥视的视角呈现外国主人公在中国社会的状态,而是将他作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分子去记录、观察、呈现。”这一叙事手法即是从他者本身出发,将他者当作构成多元世界的要素之一,有助于突破偏见,推进跨文化主体的接触与认同。此外,理性的价值常常体现在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中,面向主体间交往的不确定性。该片并未选择刻意回避跨文化冲突,而是突出了波比与中国妻子、工人等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交往关系,让纪录片成为“文化协商的场域”,翔实记录了波比与工人在工作、生活观念上的冲突与和解过程,促使观众反思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尼日利亚的英文报纸《商业日报》称赞这部纪录片促进了尼中关系建设:“He has uncanny ability to relate positively and respectfully with the Chinese, thus promoting Nigeria-China bilateral relationship.(他在和中国人积极且相互尊重的交往中展示了不可思议的能力,由此促进了尼日利亚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建设。)”
《波比的工厂》作为一部导演独立拍摄的纪录片,传播效果数据未必惊人,但其凸显的彼此尊重、积极沟通的跨文化对话观和中非民间交往的个体化实践史,让人们清晰触摸到实现日常生活中互惠性理解的有效路径。在经历感性、理性的理解后,文化间对话最终将通向更具创造力的建设性理解。
2.《遇鉴文明》:在多元对话中呈现“和而不同”的互惠性理解
2022年,央视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播出。《遇鉴文明》每期节目均选择一中一外两种文化符号进行同框对比,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讲述蕴藏在符号中的中外文明起源、演变知识,构建开放、平等、包容的跨文化对话语境。截至2022年12月24日,《遇鉴文明》“电视端观众总规模突破3亿人,全网跨媒体触达受众38.6亿人次,共收获86个热搜话题,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2亿次,节目海外传播覆盖受众破5亿人,获美国《国际日报》、法国《欧洲时报》等全球百余家海外媒体报道点赞”。
《遇鉴文明》节目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表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首先是“遇”,即通过对符号组的跨文化对比展现中外文明之律动,此为“不同”的展现,如“华彩服章”篇的中西传统服饰秀环节,将含蓄遮蔽、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中国服饰与注重个性、崇尚人体之美的西方服饰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各美其美”的多元文化图景。其次是“鉴”,即通过具体的跨文化交往案例展现中外文化之调和,如“雅韵美声”篇,播放帕瓦罗蒂用男高音唱腔客串京剧西楚霸王的片段,打开歌剧与京剧的对话之门;“道器之合”篇,展示了紫禁城玻璃厂烧制的玻璃器与法国“景德镇”利摩日出产的瓷器,呈现了中外在审美与工艺品制作技艺上的相互影响,是人类文化“美美与共”的生动展现。
“和而不同”的观念为多元主体跨越障碍,实现互惠性理解带来启示——人们在跨文化对话中需要跳脱非此即彼的桎梏,让不同的文化相互镜照,给参与对话的多方主体营造相近的美学体验,有助于他们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的共享镜像。但我们仍需注意到,追求互惠性理解的道路依然充满曲折,一些涉及复杂历史背景的文化内容,无法通过共享镜像的展现而实现调和,在跨文化交往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如何通过“和而不同”的对话观念规避可能出现的跨文化冲突,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有待实践者的全新思考。
二、内容创新:多元文化融合中的接合与转化
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一种新型传播生态—— 草根逐渐成为信息生产传播 的主体,非西方国家的文化“ 逆流”(contra-flow)现象更加突 出,这种传播生态使得 “ 文化杂糅”(cultural hybridity)成为全球媒介文化的主流,文化间的渗透程度随之加深,基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对话产生了文化转型与变异。这就是转文化传播,“转”主要以“接合”的形式体现,指在差异化要素中构建统一性的关联实践,固有的文化边界随之模糊,生成全新的融合空间,这一转文化空间中的新型文化在内容上包含内化为一体的多种文化元素,它既是民族的,也是异域的。2022年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在内容创新层面实现了从“跨”到“转”的转变,即超越单一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互融中趋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来看,影视作品对元杂剧、女书等古代文化资源进行再生产,彰显现代女性价值取向;“村BA”、50后“说唱天团”等乡村、流行混搭文化,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合作式转化;《英雄联盟》《妄想山海》等游戏则通过对本土元素与全球化表达的兼容,生成融合性文化产品。
(一)影视作品:发掘古代文化资源,彰显现代女性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并不是完全隐匿的,也存在敢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在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当下,一些在性别层面具有进步意义的传统文本经历再创作后,可以成为现代女性意识表达的依托。2022年,电视剧《梦华录》、纪录片《密语者》等作品的内容创新均可作为案例。
其一,《梦华录》的内容创新。该剧由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而成,2022年6月2日在WeTv(腾讯视频海外版)上映,提供12种语言字幕供不同国家的观众收看。截至2023年1月15日,这部40集电视剧在YouTube上的总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评论共计15255条。在元杂剧的基础上,该剧增加了孙三娘、张好好等立体多面的女性形象,将故事主线改写为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女性携手成长、相互救赎,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下艰苦创业的故事。网友从情节设定中感受到了女性价值,并表达了自己对三位女性敢于抵抗强权,追求独立与自主的肯定:“It’s a story of strength and courage of 3 young women who subject to life hardships, main female lead suffered due to her father ’s mistakes, and all of them set to stand on their own 2 feet against the society rules that is so unkind and unfair to women in those times.(这是一个关于3位年轻女性的力量和勇气的故事,女主角因父亲的错误而遭受痛苦,她们都开始自立自强起来,与当时对女性如此不友善和不公平的社会规则进行抗争。)”( @dlena,2022年10月)“I love how it showcases women empowerment and how they are capable of standing up for others and themselves.(我爱这部剧展示女性赋权的方式,她们能为他人和自己挺身而出。)”( @Alexis Lee,2022年12月)也有网民以剧为出发点,反思女性生存现状:“I want everyone who watches this story must understand that many women are still suffering injustices in men ’s ruled society today.(我希望所有看过这部剧的人都意识到,还有许多女性至今仍遭受男权社会的不公对待。)”(@The world,2022年9月)在审美符号的选择上,该剧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女性故事的讲述,让海外网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中国女性的魅力,从而建构一种微妙而独特的跨文化氛围。比如,“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流转也是推动该剧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汤巷的胡掌柜因不满三姐妹抢生意而上门挑衅,对三人的女性身份进行羞辱后提出双方“斗茶”定胜负,“斗茶”包括“汤色”“水痕”“茶味”三个环节的比拼。海外观众通过这一情节接触了中国茶文化:“Chinese tea culture has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This drama contains many beautifu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that I truly appreciate.(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这部剧包含了许多我真正欣赏的美丽的中国文化元素。)”(@7,2022年7月)“I’ ve always known about coffee art,I never knew about tea art ! Tea is such a larg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 am glad this drama is portraying and educating us about this !(我一直都知道咖啡艺术,却从不知茶艺术!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剧描绘并教会我们(茶艺术)真让我开心!)”(@rowanistic7414,2022年7月)
其二,《密语者》的内容创新。2022年12月22日,由中国导演冯都、赵青执导的纪录片《密语者》入选第9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短名单,片中提及的“女书”起源于中国湖南省江永县,是一种独属于女性的文字体系,过去,被困于封建礼教中的女性无法接受教育,便直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在女性之间秘密相传。该片通过“女书”这一承载女性觉醒意义的传统文化资源,讲述现代女性在社会固存的女性规训中以女书为启示、努力寻求自我成长的故事。网友从女书的现代化诠释中看见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女书本身已经充满了象征意味,更令人惊喜的是主创循序渐进地通过几位女书实践者的经历展现出了女书的多个面向。很微妙的一点就是,尽管起源于抵抗的女书被父权制作为民俗奇观,收编为表演和规训,它也借此传播了团结和抵抗的种子,在女性被压迫的血泪浇灌下萌发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蛸齿,2022年12月27日)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进步元素进行选择性移植与再造,《梦华录》《密语者》等影视作品在投射女性现实处境的同时,彰显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价值追求。
(二)“村BA”与说唱王大姐:中国乡村文化与世界流行文化的混搭
1.“村BA”:贵州“乡球”发展的跨文化启示
台盘村位于贵州东南大山深处,是一个人口不到1200人的苗族村寨。县志记载,贵州省台盘村举办篮球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这场在“吃新节”期间举办的体育赛事经过代代传承后已成为当地的民族传统,是与春耕秋种、冬藏夏耘一样平常但必需的存在,村民们亲切地将这场篮球赛称为“乡球”。当地人对“乡球”的珍视,同植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安土重迁情结及乡愁记忆密切相关——球赛的参赛者和观众都是当地农民,每逢比赛时,现场座无虚席,村民们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只为目睹精彩决赛。台盘村的“乡球”从日落打到日出,鲜有观众离场,形成了独特的“天亮文化”。
“乡球”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比赛中的某些元素,包括整场比赛配备现场解说员、中场休息时的表演环节、与NBA较为相似的赛制设置等等。此外,球员的专业程度也不输职业球员,现场气氛更是极具感染力。“乡球”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火爆网络的乡村文化现象,参照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命名规则,网友们亲切地将“乡球”戏称为“村BA”。一直到2022年夏,社交媒体令这一极具魅力的中国乡村文化被广泛传播。“乡球”的影响力逐渐从贵州山村的内部扩大至全球,国内外网友反响空前热烈。NBA球星马布里在微博上盛赞道:“期待能够现场感受一下‘乡村洛克公园’的篮球氛围,那里的篮球氛围是我所热爱的街头篮球氛围!”英国媒体“体育商业”(Sport Business)称:“It is the first time such a grassroots sports tournament has made such an impact online and offline in China.(这是草根体育赛事第一次在中国的线上线下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当然,“村BA”显然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职业篮球联赛有所不同,它独具中国民族文化气息和乡村运动特色。比如,现场解说员可以在贵州方言、苗语和普通话间自如切换;球赛的开场、中场环节,苗家妇女相聚在球场旁的晒谷场,身着盛装跳舞;球赛的奖品变成了黄平黄牛、榕江塔石香羊、从江小香猪、榕江西瓜等贵州特色农副产品。现代篮球运动与传统民族文化、乡村文化交融绽放。
《2022快手体育生态报告》显示,“村BA”快手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达1.2亿,最话题活动视频播放量达到2.42亿次。此外,“#村BA扣篮大赛”“#福建村BA冠军奖品是拖拉机”等相关话题也登上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热榜。在@中新网发布在YouTube上的一则“村BA”比赛视频混剪的评论区,国外网友表示自己在“村BA”中见识到中国村民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Excellent community spirit !(完美的团队精神!)”( @dragona,2022年11月)也有网友在持续数十载、组织有序、集全村之力举办的“村BA”中窥见了中国民主的生动缩影:“They have very real democracy at Taipan villa ge-grass roots level.(台盘村有着非常生动的基层民主)”(@teatree6228,2022年11月)从贵州“乡球”到备受世界瞩目的草根体育赛事,“村BA”是乡村文化、民族文化与流行文化混搭的产物,也是中国乡村通过新媒体跨文化传播走向城市、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2.“王大姐来了”:乡村50后“说唱女团”的跨文化生活表达
嘻哈说唱文化源于美国,最初是黑人青少年不满社会现状、表达抵抗的一种手段,在近年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中,这一青年亚文化逐渐风靡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乡村文化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22年4月14日,一则rap版《你要结婚了》情景短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三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北京农村老人王大姐、老郭和秀荣使用rap唱词改编网红神曲,魔性节奏和乡间菜地充满喜剧色彩的画面是她们的特色。截至2023年2月8日,这个自称“王大姐来了”的50后“说唱女团”的账号在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等平台收获粉丝263.7万名,总赞数2299.3万次。
三位大妈的表演主题是结合农活的励志型说唱,她们不拘泥于年老体弱的老年刻板印象,而是戴上潮流墨镜,身着朴素衣衫,时而切菜擀面,以说唱的形式讲述乡村美食鸡丝凉面的制作过程;时而手持锄头种地,在播种松土间向观众传递“人生不言弃”的生活哲理;时而结合世界杯等时事,边踢球边唱道“世界杯要四年,猪长大才要半年,你的青春几个四年,学会珍惜眼前”,以此呼吁年轻人珍惜青春光阴。在这些视频中,潮流的说唱形式、乡村生活设定与衣着朴素的大妈碰撞融合,即使观众们的文化背景与年龄不尽相同,也很容易在三人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完成跨文化对话。
网友们对这种新奇的跨文化接合表示欣赏:“不同于国外的diss和脏话Rap,这样本土化接地气的说唱我可太喜欢了!”(@起床赚狗粮,2022年12月30日)三位大妈所展现的多元流行文化影响下的积极时尚的老年生活新方式令年轻网友羡慕:“我今年十九,却觉得还没有视频里的老人灵活是怎么回事?”(@键仙008,2022年10月18日)“三位阿姨边逗乐还边用说唱教做菜,内容扎实又丰富,有生活的气息。”(@0卡米欧0,2022年11月13日)
我们曾在2021年的研究中,描述在中国田间地头展示全球时尚的“无性别”审美所呈现的中国乡村与世界流行文化的奇妙结合。2022年的“王大姐来了”,则是将源自美国的说唱和中国乡村生活进行了跨文化结合。系列短视频不仅连接中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还将不同演唱形态、代际文化展演等反差感拉到极致,形成一种混合审美新空间。
(三)游戏:本土化元素与全球化表达的兼容
1.《英雄联盟》:以游戏为载体传递中国本土审美元素
在全球拥有广泛玩家群体的MOBA竞技网游《英雄联盟》于2022年1月21日至26日在全球服务器上线“青花瓷”系列游戏英雄角色皮肤,在阿木木、伊泽瑞尔、拉克丝、丽桑卓和千钰五个英雄的皮肤设计中加入了青花瓷、十二生肖、花卉、锦鲤等中国本土审美元素,并采用华语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作为局内对战音乐。大量海外玩家用户第一次通过《英雄联盟》了解了国风歌曲《青花瓷》。
在游戏皮肤预告片中,《英雄联盟》对青花瓷文化进行了多元呈现,在形式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皮肤设计中,在内容上虚构了一套与游戏设定相匹配的背景故事:故事围绕性格莽撞的英雄伊泽瑞尔展开,他在不经意间搞砸了青花瓷的修复工作,放出了封印在青花瓷中的邪恶女巫丽桑卓,面对丽桑卓出逃这一残局,伊泽瑞尔与其他英雄奋力合作补救,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成长,现代游戏与传统文化联动带来的绚丽设计和艺术概念让玩家们在游戏中欣赏了中华文化的美妙。截至2023年1月24日,该片在YouTube上的观看量为438万人次,国外网友除了表达对《青花瓷》背景音乐的欣赏外,也十分喜爱英雄身上的中国元素:“These characters’ design are outstanding, they’ ve an oriental-science fiction feeling that it ’s perfect for this theme.(这些角色的设计非常出色,很有东方科幻的感觉,很适合这个题材。)”( @alessiodecarolis,2022年1月)
同时,设计团队还引入具有“十二生肖”元素的彩蛋,按英雄的外貌、性格赋予其专属生肖。游戏玩家们在Reddit社区热烈交流,增进对中国生肖文化的了解:一位外国玩家误以为专属生肖为狗的英雄千钰(kindred)是鱼,并写道:“Isn’t kindred the fish? At least that what I thought after I saw the ult.(千钰不是鱼吗 ?至少这就是我看到 大招后的想法。)”( @peruanToph,2022年1月)另一位网友则对此进行科普,回复道: “ There is no fish in the Chinese zodiac and under the description it says she has the Dog Zodiac Relic.(十二生肖中没有鱼,描述是说她的生肖是狗。)”(@Crimifury,2022年1月)
《英雄联盟》在推出游戏皮肤的同时,也联合人民文创推出“青花瓷国风内容共创计划”,带动各界人士在数字空间中阐述自己对青花瓷文化的理解。对此,有网友评论道:“青花瓷承载着中华文化,通过英雄联盟向世界的年轻一代展现华夏独特而又典雅的美。希望皮肤设计师以后也能多搞一点这种双赢的联动,而不是去搞佛耶戈那种让大家都变成小丑的弱智剧情。”(@Vicissitude-ever,2022年1月25日)
2.《妄想山海》:跨语境接合机制下的内容创新
腾讯旗下国际业务品牌Level Infinite全球发行的网络游戏《妄想山海》(Chimeraland)于2022年7月15日全球上线,当天登顶日本iOS免费榜,并在日本iOS和Google双榜霸榜5天;在美国市场,该款游戏成功进入Google play前十。该游戏在翻译与文化元素的选择上主动贴合用户,进行跨语境调适。《妄想山海》国内版呈现的世界观植根于《山海经》,考虑到部分欧美玩家对此并不了解,世界版专门设计了从《山海经》到《希腊神话》的跨语境转换。比如,游戏英文译名Chimeraland就是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Chimera是希腊神话中“一只由狮子、蛇和山羊等动物合成的怪兽”。
世界版为使语言更贴合各国背景与日常生活,先将《山海经》的古文原文翻译为英语,再由专家将其调整为当地用户容易理解、能够通过联想实现理解的词语。语言调适使得各国玩家在并不了解《山海经》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也能充分领略游戏的意境。该游戏还通过场景的本土化与多元化表达,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叙事框架,构建游戏中的全球共意空间。为了让外国用户更快地了解游戏内容,游戏有针对性地涵盖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游戏角色选取同时出现在《山海经》与日本传说中的九尾狐形象,找准中日玩家的文化共通点;场景设计中既有日式和风建筑,又有中式场景,除此之外更是融入了西方神话中的神庙元素。
该游戏中的东方元素在Taptap等平台引起全球玩家 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喜爱,有 玩家写道:“Chimeraland thrusts you into a fantasy world where you are given the freedom to explore...Touches on elements of Eastern Mythology.(《妄想山海》将您带入一个奇幻世界,在那里您可以自由探索……接触东方神话元素。)”( @Jhandorl, 2022年1月28日)
游戏,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消费产品,设计者、营销者、玩家等通过娱乐和消费体验完成彼此间的接触和意义分享,尤其需要通过文化间的接合机制实现全球玩家的连接。
三、平台创新:城市作为跨文化平台与虚实融合平台建设
2017年以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平台建设实现了从基础搭建到全球流通再到功能精细化的突破。2022年,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等全球性赛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的交往,媒介技术也面临着不断迭代升级的要求。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平台创新也逐渐向纵深发展:一方面紧抓时代机遇,通过技术与思维的革新,以城市为依托,布局物质性跨文化传播新实践;另一方面也借助5G、AI、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面向未来的元宇宙文化传播平台。
(一)“义乌制造”:跨文化传播物质性平台的价值显现
戴维·莫利重新定义了传播,将传播的研究范围拓展到物的流动、交通运输以及地理空间中。借用这一理论框架,2022年,“义乌制造”出海世界杯现象表明平台创新呈现较为鲜明的物质性转向。作为地理空间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通过人、资本、品牌、物的多维流动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
其一,建设货通全球的商品出海平台。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使得义乌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城市之一,“义乌制造”以物质性的商品形态连接全球的足球爱好者。11月21日,第22届国际足联世界杯在卡塔尔开赛,由义乌制造的足球、国旗、奖杯、奖牌、喇叭、吉祥物、徽章、贴纸等周边商品亮相世界杯舞台。据义乌体育用品协会估算,在全球范围内的卡塔尔世界杯周边产品中,“义乌制造”占比高达70%。那么,如此巨大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量是如何完成的呢?研究发现,义乌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成为全球文化商品枢纽城市。在本次世界杯中,义乌与菜鸟合作开通世界杯海运专线,搭建专门的物质性交通网络以提升运输商品的效率,使得“义乌制造”20到25天就可以直达卡塔尔哈马德港,也可以到达中东及世界其他地方。义乌的发展表明,以物质为媒介的新型商品出海平台建设是实现跨文化日常生活的基础,流动性物质平台显然会重塑我们的社会生活。其实,“义乌制造”在2022年世界杯获得的成功是城市多年物质平台建设的成效,义乌拥有集公路、铁路、航空、轨道、邮路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然形成覆盖中国、面向全球,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网络。这使得义乌可以根据全球性活动,甚至是突发事件的需求,提供短期定制化商品,可以说,义乌具备独特而卓越的全球事件参与能力。
其二,“义乌指数”成为国际化的文化标签。义乌品牌、义乌制造为全球消费者所识所信,义乌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及文化背景的商人在此进行广泛的跨文化交往与贸易活动。仅2022年1—11月,义乌跨境电商就面向非洲、拉丁美洲、欧盟、美国、东盟等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同比增长,凸显其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的突出价值。与其全球物质性流动的城市功能对应,2006年10月,义乌首次对外发布“义务指数”(全称为“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The Yiwu China Commodity Index),确立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全球小商品批发行业的龙头地位和信息中心地位。“义乌指数”主要包括周价格指数、景气指数等,仅周价格指数一项就细分为:场内订单交易价格指数、网上交易价格指数、出口贸易价格指数、电子电器等各类商品价格指数等。近十七年来,“义乌指数”逐渐成为以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订单类别、内容和数量预测世界大势的风向标。2022年世界杯再次验证了“义乌指数”的有效性,即使是爆冷频出的首轮小组赛,义乌商家们也通过国旗销量排行成功预测了多轮结果,准确率高达73%。阿根廷和法国两国的世界杯周边商品搜索量分别环比上涨85%和92%,而决赛前夕,义乌商家就已经接到阿根廷夺冠的“三星”球衣的订单。“义乌指数”让我们重新审视商品本身作为媒介物,在信息流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的巨大潜能,其作为一种文化标签将逐渐成为地区形象构建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
(二)沉浸式数字交互:虚实融合平台拓展跨文化传播新空间
虚实融合是元宇宙等最新传播生态变迁的核心特征,元宇宙作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网络集合拥有更高水平的算力,人类机器化、机器人类化将同时加速。不过,元宇宙等智能技术能否带来更好的数字文明?社会对虚实融合平台的善用将是提升技术公共价值的重要起点。2022年,一些将传统文化迁移至虚实融合平台的尝试值得人们关注。
2022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各大院校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该直播特别节目运用即时云渲染技术等现代科技,观众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虚实融合中体验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及古蜀王国等文化场景。由于观众见到的交互画面是云端实时渲染的,所以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交互剧情,这样的双向传播为观众带来了“千人千面”的体验。7月22日,由国家博物馆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打造的文博数智人艾雯雯作为国家博物馆的一名新员工正式亮相,作为00后数智人,她身穿“新青年”T恤,其耳钉的设计灵感源于国博馆藏“海晏河清尊”,她拥有极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对国家博物馆140余万件实体馆藏如数家珍,在互动中为人们讲述蕴藏在博物馆里的中华文明。艾雯雯宜古宜今的造型设计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换上汉服真的很好看很有韵味呀,而且感觉她的脸很适合汉服,端庄贤淑。”(@伏黛家分女孩爱德拉科,2022年7月22日)也有汉服爱好者注意到了艾雯雯所穿的辛追夫人汉服造型超高的还原度:“曲裾好棒,腋下放量也大,少见的真汉服曲裾建模。”( @yumoshangqing,2022年9月2日)
此外,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拟人走出国门,同样受到海外用户的欢迎。以敦煌飞天为灵感打造、由天娱数科旗下的元梦工作室孵化的国风数字人天妤于2022年4月上线,在全网拥有500余万粉丝,相关主题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次,其中,海外粉丝量突破10万,播放量超过120万(数据统计于2023年1月30日)。天妤的整体设计兼具中华传统文化美感与现代科技感,比如,其妆容和造型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逼真的数字形象使用AI技术生成。TikTok平台用户多从独特的敦煌视觉风格与高超的细节呈现两方面表达对天妤的喜爱:“I fell for her just by a glance. Dunhuang style is the best ever !(惊鸿一瞥让我爱上她,我认为敦煌风格简直就是最好的艺术风格!)”( @Render96 ,2022年4月24日)“We can talk about how much detail is put into her hair and her eyes’ makeup,it ’s so beautiful.(我们可以谈谈她头发和眼妆的细节,真是太美丽了。)”( @froggiejunsei,2022年4月29日)
荷兰学者范·迪克在其2018年出版的专著中,提醒人们重返对平台社会公共价值的讨论和建设。书中提出,平台是一种实现不同主体间互动的可编程数字化建构,亦是一种同基础设施功能属性紧密相关的文化和社会隐喻。虚拟人,作为智能化创新发展的数字化“人类”,与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共同搭建区别于过去的虚实融合传播平台,进而活化、唤醒中国传统文化,跨越文化间传播的“陌生人”困境。虚实融合传播平台中的“活化”是指整合多种技术复现文博场景,实现传统文化在虚实空间的新诠释;“唤醒”是通过大众传播唤醒代际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模糊记忆,实现古今融通;“跨越”则是通过虚拟人的平台出海突破文化间的传播壁垒,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共享中国文化。与此类似,被嵌入平台社会的人类需要更多地使用虚实融合平台,进而追寻和校正基于公共利益的数字文明。
结语
2022年的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继续展现富有意义的新尝试,总体来看,呈现三个方面的传播启示。
其一,面对高度不确定的世界性冲突,人类迫切需要以“和合共生”等和平理念为指引,通过跨文化对话增进全球信任与和解。2022年的中国实践表明,“和合共生”理念可以贯穿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比如,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中凸显的从“我”到“我们”的对话观;新世代跨文化交往中的全球倾听模式,特别是双主位的跨文化倾听;多元文化的人际交往中浸润着朴素而真挚的互惠性理解。“和合共生”理念这一中国智慧,可促动人类社会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达至自我与他者可沟通的对话,进而从感性、理性和建设性的三重维度逐步实现人相交、情相亲、意相合的民心相通。
其二,中国文化始终在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间言说中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接合、转化和新生。2022年的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案例在内容创新层面丰富多彩,体现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兼容并蓄,特别是在性别文化、乡村文化中展现了与世界多样性的互动和创造能力。一些影视作品立足现代女性的积极价值取向,通过发掘古代文化资源中的进步性元素,历史性地叙述中国女性自强、独立的人格特质。乡村文化叙事则非常具有跨文化的冲击力和生命力,贵州“乡球”演变成与现代职业篮球文化相结合的“村BA”,北京郊区农村大妈和世界潮流文化以意想不到的形式接合成“说唱女团”,传统意义上的巨大反差居然碰撞出文化新景观,成为中外关注的文化热点。作为全球文化消费产品的游戏继续杂糅不同文化元素,然而,深嵌其中的中国文化的凸显度和全球接受度正在上升。
其三,中国城市迸发出跨文化的物质性平台价值,虚实融合平台正在显现跨文化的丰富内涵。平台传播创新在2022年发展出一些新方向。冬奥会、世界杯等全球体育大事件中,以义乌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展现了惊人的跨文化影响力。一方面,“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作为全球贸易的连接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使其已搭建货通全球的网络,具备向全世界供给短期定制化商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义乌指数”等高度数据化的信息产品成为全球性事件发展趋势的参考坐标和文化符号。同时,以元宇宙为代表的虚实融合平台丰富人类的数字交往和生存方式,中国正通过数字人、沉浸式交互空间等创新平台,形象和功能多样的数字人以及《三星堆奇幻之旅》等交互空间,活化、唤醒古老的中华文明,跨越文化间交流的诸多障碍。
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平台创新是我们自2017年起提出和不断验证的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三重维度。观念创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全球文化交流生态日益复杂的当下,中国实践者充分吸纳和转化传统文化中的宝贵价值观,如“和合共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存在简化和表层化的倾向。现代人对“和合”的使用多强调和谐与合作,但其更重要的内涵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在承认多元、多样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比如,“合”的含义就包括“阴阳和合”“会合”“聚合”“离合”“合生”等。内容创新集中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实践者在多元开放的文化土壤中锐意创新,努力在性别文化、乡村文化和以游戏为代表的消费文化中,生成接合、转化和新生的跨文化内容。平台创新面向“依托什么”的紧迫问题,基础设施为底层逻辑的平台创新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自主性展现,中国城市作为跨文化依托的平台或可打开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元宇宙等为代表的虚实融合平台则是人类迎向未来智能社会的必然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开拓者中,Z世代和α世代组成的新世代群体正在成为占绝对多数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主体,后期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跨文化叙事和文化观。中国城市,特别是政府参与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正处于急剧上升态势,后期研究可将城市的跨文化传播作为一个新方向。另外,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入场,人们将会与更多出乎预料的“他者”相遇,如何在趋向万物互联的世界中不断调适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何在人际间、人机间探索新型互动机制,也有待研究者深思。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JJD860013)的阶段性成果。
引用参考
肖珺,毛婉怡.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J].跨文化传播研究,2023(01):175-202.
作者简介
肖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毛婉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