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3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朱春阳应中心邀请,在中心A321会议室举办题为“数字社会与数字新闻业”的讲座。讲座由中心研究员吴世文教授与贾煜副教授共同主持,关天如副教授、王敏副教授、欧阳敏副教授、张雪霖副教授、董庆兴副教授、慕文龙老师、陈凯宁老师等师生参与本次活动。
一、治理研究的创新:前沿意识与空间感
讲座伊始,朱春阳教授以数字治理研究为例,指出从数字治理概念从提出到应用已有数十年,许多研究仍以“多主体沟通协商达成共识”为结论回应数字治理问题,数字治理研究的创新性还不显著。那么如何寻找研究的创新点?首先,要确定研究领域的前沿方位,即研究领域中矛盾最聚焦、争议性最大的地方。前沿领域越是缺乏方向感、越是争议大,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多。其次,以现有研究的结论或对策作为提问的逻辑起点,对既有的结论发问,创新点则呼之欲出。与之对应的,数字治理研究不应沿着惯性再提沟通协商对话,而应当追问对话交流沟通的意识形成之后,还有什么因素阻碍了对话的发生。
数字治理研究中有哪些常见的其他误区?朱春阳教授总结了如下几点。一是诸多研究未打开治理研究的空间感;二是容易陷入行政管理学治理的思维逻辑,无法找到新闻传播学的切入点。朱老师将治理的理论比作“奏折”,从治理概念入手,治理是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协商、共识的过程,对话、沟通、协商、共识即治理内部空间感层次。梳理层次,便能知晓新闻传播在何处发挥作用,即从前述的对话沟通环节切入治理,展开区县融媒体中心治理、 基层治理等研究。跨学科知识则为研究提供了坐标边界,唯有回到对话沟通,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强项上,才能扬长避短,有所贡献。
图1 朱春阳老师讲座现场
二、数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意识
传统新闻学是以媒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遵循着媒体如何制造真相进而制造共识的研究逻辑。朱老师详细阐述了数字技术发展对传播关系产生的变革性影响,包括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主导权竞争中被自媒体不断分化、中枢地位丧失、既有经验失灵等。
他认为,现有研究很多依旧是基于媒体维度的研究,但在数字新闻业构成的“多元行动者网络”中,数字社会、数字新闻业已经不再以媒体为中心,媒体只是一个相对重要的节点,因此,以媒体为中心的考察框架不再适用,数字新闻学则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强调了多元行动者网络各节点间的互动关系。
此外,朱老师指出在运用数字新闻学理论的同时需要关注到,数字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同为西方的舶来品,是以欧美国家成熟社会新闻业与社会的关系为基础并以及对其中问题的考察,难以观照中国的现实国情。因此,他鼓励要树立自主知识体系意识,从数字新闻学中汲取理论养分,通过数字新闻学理论与中国新闻实践之间的对话,发现新的关系连接,形成新的结论。
三、讨论环节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在交流互动环节,朱老师回答了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关于新闻传播学期刊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就研究方向的挖掘与探索等问题与在场老师进行交流。
贾煜:在论文的审读而言,您觉得哪些方面最值得关注?
朱老师:论文的创新性非常关键。当论文有了足够的规范性和质量,创新性是帮助论文从争议中突围的关键。
图2 贾煜老师发言
张雪霖:我在阅读传播学文献时遇到一个问题,我偏经验研究,国家治理的传播学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媒介与国家治理思辨性的、理论性的文献比较多,在给我的文章定焦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您觉得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出发?
朱春阳:从实践出发。我之前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方向很有意义。现在做乡村治理研究的很少关注融媒体中心,做融媒体中心研究的也不关注乡村治理的经验与案例,两者之间存在研究区隔,让他们面对面对话应该有很多新发现,应该能破除和澄清一些对“乡村治理”的一些误解,发掘出更切中实际、解释实践的思考。从社会学当中寻找相关观念或理论来切入,结合近5年乡村治理的经典案例,梳理乡村治理和区县融媒体乡村治理的关键词,做话语分析或者比较分析,并以区县融媒体中心为主体提建议方案或者结论。
图3 张雪霖老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