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Ø《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正式出版
Ø《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编纂工作完成
Ø《2010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编纂工作启动
Ø《广告经营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Ø 罗以澄教授主持的重大攻关项目审核优秀
Ø 中心专兼职研究员2009年下半年主要学术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Ø 《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正式出版
《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于1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系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CSSCI刊源大型学术集刊。罗以澄、张金海、单波教授担任本刊主编。较之往年不同的是,2009年的《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分为两卷出版,一卷为业已出版的《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另一卷是《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其编纂工作已经完成。
本卷重点关注中国媒体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追求“权威、创新、前沿、深刻”,注重学术自由与学术品位。本刊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2008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与年度研究“述评”,中篇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专题报告,下篇为各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媒体发展年度热点问题的多类专题报告。
2009年,本刊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入《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范围。
Ø 《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编纂工作完成
《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以下简称《广告卷》)编纂工作已顺利完成。
《广告卷》是《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2009年起每年编纂出版一期,成为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的年刊,集中展现中国广告学界对中国广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
本刊以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为基础成立编委会,确定编纂事宜;并组织专家对所有收录文章进行匿名评审,以确保文章质量。《广告卷》共包括六个主题,分别为广告理论前沿、广告实务追踪、新媒体与广告传播、广告史研究、广告产业发展、广告教育,并邀请国内相关专家进行专题综述,力求达到观点和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
Ø 《2010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编纂工作启动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是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该刊每年出版一期,现在已出版2002年卷、2003-2004年卷、2005年卷、2007年卷、2008年卷、以及《2009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受到学界和业界好评,并入选CSSCI集刊。
2010年卷将沿袭《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一贯的编辑风格,将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国媒体发展的年度“扫描”与年度研究“述评”,中篇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专题报告,下篇为中国媒体发展年度热点问题的多类专题报告,并新增“研究简讯栏目”,追踪媒介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报告及重要学术会议的研讨成果。
Ø 《广告经营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广告经营学》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二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广告经营学》课程组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金海教授领衔主持。
教育部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自2003年正式启动六年来,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Ø 罗以澄教授主持的重大攻关项目审核优秀
由罗以澄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研究》经教育部审核,被评为优秀项目成果。
此项目成果属于国内第一个系统地研究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新技术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互动与建构关系的成果,并从和谐社会建构对新闻传媒的冲击和回应的双向角度,提出了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的整体思路。项目成果所提出的7个方面的创新观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
在学术价值层面,该项目成果丰富了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宝库,为和谐社会建构语境下党的“新闻执政”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的支持,并有助于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当代转型。在应用价值层面,它为我国新闻传媒宏观管理系统提供了决策参考,为新闻传媒组织的运行提供指导,为提升党的“新闻执政”能力提供支持。在社会影响层面,项目的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的主要观点先后在20余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并通过公开出版的59篇论文、6部专著以及被采纳的2个咨询研究报告和4个调研报告,得到广泛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为:“这样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有前沿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指导价值。”中共中央宣传部这样评价:“总体感觉调研报告关注的课题十分重要,很有现实价值,问卷设计科学合理,分析判断基本正确,建议对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Ø 中心专兼职研究员2009年下半年主要学术成果一览表
(一) 著作
1.石义彬:《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译著),华夏出版社,2009.6
(二) 重要论文
1.单波:《媒介即控制机器理论想象与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2.单波:《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9.4
3.单波:《话语偏见与面子协商:汶川地震报道的跨文化分析》,《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0
4.单波:《西方媒介伦理论纲》,《中国传媒报告》,2009.3
5.单波:《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全球传媒评论》,2009.3
6.单波:《理性与传媒发展》(序言),上海三联书店,2009.4
7.单波:《跨文化传播的政治基础》,政府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国际学术会议,2009.9.10
8.单波:“Discourse Imbalance and Deviciency of Intercultural News Communication”,媒介与政治国际学术会议,
9.单波:《跨文化传播的思想之流》,西方传播学研讨会,2009.11.20
10.单波:《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2009.12.9~12.10
11.夏琼:《当代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市场情况分析及运营对策探析》,《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12.夏琼:《新闻策划的境界和层次》,《新闻战线》,2009.10
13.夏琼:《艾滋病媒体报道内容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卷
14.夏琼:《会议主持——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冲突》,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2009.12.9~12.10
15.强月新:《造势借势应对危局》,《新闻与写作》,2009.5
16.强月新:《加强与新闻单位合作共建,提高新闻人才质量》,《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17.强月新:《中国传媒业之间的广告竞争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
18.强月新:《我国公共新闻学的实践辨析》,《当代传播》,2008.6
19.强月新:《示范中心整改报告》,全国新闻学研究会,2009.12
20.强月新:《2008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21.强月新:《新世纪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全国新闻学会论文集》,2009年出版
22.秦志希:《多维视野下英美广播制度差异形成的根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
23.秦志希:《在反映社情民意上下功夫》,《人民日报》(理论版),2009.6.22
24.秦志希:《论人肉搜索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新闻传播评论》,2009年卷
25.秦志希:“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tic Conception during the 30-year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rough Journalistic Keywords”,中国传媒创意与改革国际学术会议,2009.6
26.张金海:《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广告生存形态》,《武汉大学学报》,2009.4
27.张金海:《广告理论研究述评》,《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2009年卷
28.张金海:《广告学研究述评》,《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2009年卷
29.张金海:《论媒介的时空自由发展》,《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2009年卷
30.张金海:《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与政策检视》,《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2009年卷
31.张金海:《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媒介治理》,《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2009年卷
32.张金海:《危机传播中媒体的社会责任》,中韩广告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2009.10.15~10.17
33.张金海:《广告的未来发展与广告学知识框架的重构》,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大会,2009.11.6~11.8
34.张金海:《媒体危机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担当》,“公共·媒体·社会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10.23~10.25
35.石义彬:《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语言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6.石义彬:《试论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的嬗变》,《湖北社会科学》,2008.12
37.石义彬:《大众传媒与文化身份的再现和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传播为例》,《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38.石义彬:《数字时代的参与式文化:以互联网上围绕<星球大战>的受众创作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卷
39.石义彬: 《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4
40.石义彬:《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当代传播》,2009.3
41.石义彬:《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2.石义彬:《从英美澳主流大报对新疆“7·5事件”的报道看新闻偏见》,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2009.12.9~12.10
43.石义彬:《创意产业视野下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
44.石义彬:《后现代视野下的拼贴文化与权力——以网络“恶搞”视频为例》,《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
45.罗以澄:《全面提升传媒人职业素养、能力与责任的建议和对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
46.罗以澄:《区域性广电传媒如何“跨区域”发展》,《今传媒》,2009.11
47.罗以澄、吕尚彬:《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我国传媒发展的四大战略走向》,《新闻与传播》,2009.8
48.罗以澄:《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与对策》,《当代传播》,2009.5
49.罗以澄:《类型化:广播的市场突围之道》,《中国广播》,2009.3
50.罗以澄:《人肉搜索与隐私侵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1.罗以澄:《金融危机与中国新闻传媒》,《新闻前哨》,2009.7
52.罗以澄:《报业经营管理圆桌会议》,《传媒》,20097
53.冉华:《2008年出版业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54.冉华:《关于传媒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55.冉华:《论电视娱乐现象的经济价值》,《云梦学刊》,2009.5
56.冉华:《体制与观念:报业改革的思考》,中韩广告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2009.10.15~10.17
57.程明:《论广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互动》,《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广告卷》,2009年卷
58.程明:《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广告产业形态的重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
59.程明:《手机媒体与我国手机报的发展——兼论进入
60.程明:《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中韩广告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2009.11.15~11.17
61.吕尚彬:《大学生媒介认知调查分析》,《当代传播》,2009.6
62.吕尚彬:《中国传媒人大众传媒认知研究调查结果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9.5
63.吕尚彬:《论中国的主流报纸》,《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64.吕尚彬:《2008年报纸研究综述》,《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65.吕尚彬:《近五年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论文集》(中宣部新闻局编),2009.10
66.吕尚彬: 《“中国”品牌传播的思路初探》,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2009.8.13~8.15
67.吕尚彬:《农民利益表达与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大会,2009.11.18
68.刘友芝:《我国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及其对报业网站的启示》,《中国数字报业》,2009.3
69.刘友芝:《出版业资本合作的现实效果研究》,《出版科学》,2009.4
70.刘友芝:《新兴专业财经报传播策略的差异化研究》,《09金融危机党报经济新闻创新》,2009.11
71.刘友芝:《中国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结构与影响力》,《09跨文化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2009
(三) 获批的课题
1、夏琼:《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2、夏琼:《人才共同培养课题》
3、夏琼:《湖北省2008年艾滋病媒体舆论环境监测》
4、强月新:《<楚天都市报>改版方案设计》
5、秦志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6、秦志希:《新闻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罗以澄、石义彬、单波、强月新、秦志希、吕尚彬:《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建构关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8、冉华:《艺之卉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9、吕尚彬:《近五年经济新闻报道成就、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
10、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研究》
(四) 获奖情况
1、单波:“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单波:“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罗以澄、强月新、吕尚彬主持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及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研究》,获教育部“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