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第一财经》迈入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之路
发布时间:2008-01-21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07年11月26日上午,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刚刚发布完《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称“第一财经品牌的商业价值达到168.68亿元,未来提升空间非常大”,下午作为第一财经主舵手的高韵斐在快步走进接受专访的房间时,的确是春风满面。毕竟,这不仅是国家广电总局第一次就中国财经传媒的发展做深度调研报告,而且更公开称第一财经“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评价着实不低。

  ■一曲舞罢

  其实,与其说是广电总局对第一财经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倒不如说是高韵斐牵引着自己的舞伴“第一财经”跳完了第一支曲子后,评委给出的分数是――168.68亿。

  第一财经一路走来,并非一片坦途。从2003年7月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广播财经频率把呼号改为“第一财经”,由此“第一财经”正式面世开始,到如今将其打造成目前中国唯一的跨媒体财经资讯平台,风光无限,其中的甘苦,高韵斐自然如鱼饮水。说起第一财经的发展历程,他从来不用看任何资料,或许他已经像熟悉自己的掌纹那样,熟悉他和第一财经一起所迈的每一步。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勇气,更需要智慧和气魄。“第一财经”是中国广电行业打破级别和地域的限制推出的第一个呼号品牌,如今第一财经频道在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此外还通过全国的数字收费电视平台,拥有了大约700万的用户。

  第一财经广播主创的《中国财经60分》节目辐射内地,并在2007年已经落地香港,联合广东、香港电台制播的《三江联播》节目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粤港沪三地常年联播的经济新闻专题节目,也是香港政府重点建设节目。

  《第一财经日报》当年联合三家强势媒体一起发力,冲破中国报业的地域界限,并充当了公司化运营机制的急先锋角色,然而业界和学界却响起一片唱衰声,质疑中国财经业的市场是否足以支持一份财经类日报的声音此起彼伏。但高韵斐坚持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定会给财经媒体一个发展的机会。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给了第一财经以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让这棵树苗迅速地茁壮起来。“《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可以基本持平,2008年可以盈利。这可能出乎很多业内同行的意料”,高韵斐笑容里并没有骄狂,只是透出一丝欣慰和从容,“看来我们当初的考虑还是正确的”。

  《第一财经周刊》正在筹办当中,早就在京沪粤三地拉开大旗,大举招纳贤才。按照招聘方的表述:《第一财经周刊》将着眼于中国经济转型之后,努力做构建市场化商业逻辑和商业思维的推动者,立志成为中国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商业周刊,21世纪中国知识青年的商业读本。高韵斐说他是想做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周刊,更多地来关注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关注个人创业,关注理财。他已经招募到了《经济观察报》原总编何力这样的资深财经媒体人来担任《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同时也会在“第一财经”的高层担任职务。2007年11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三周年北京联谊会上,何力就抱着吉它弹唱了一首《美丽的第一财经》。关于《第一财经周刊》的相关情况高韵斐没有详谈,但言语间显露出他对于何力这位干将的充分信任,相信《第一财经周刊》在2008年1月的亮相应该也是值得期许的。

  ■鸿鹄之志

  电视、广播、报纸,加上已经上线两年的第一财经网站和即将登台的《第一财经周刊》,四年当中,第一财经基本上搭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跨媒体平台。此外,高韵斐说,他不排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联合一些出版机构进入出版领域,这是他一贯的稳重口吻。而事实上,这是已经在规划中的事情。

  这样的跨媒体平台在中国传媒界寥若晨星,若再论跨地域的话,几乎是绝无仅有。那么,高韵斐满意了吗?

  2007年7月,“第一财经”研究院呱呱坠地。用高韵斐的话来说,这个研究院并非一个个性化的研究机构,而是为了回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最近这个研究院就应国家电网之需,专门为其做了一个电力方面的研究报告,当然,肯定是要收费的。目前,高韵斐对于这个研究院的期许有三:一是要能够在专业的财经领域发出“第一财经”自己的声音,让整个国际财经界都能听到;二来要有效提升“第一财经”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因为只有专业,让人们经常听到专业的声音,“第一财经”的品牌才会不断成长;三则是研究成果能为“第一财经”旗下各种媒体提供内容资源,来有效降低采编成本。

  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点,从长远着眼,高韵斐说他把研究院定位为“财经资讯产品的孵化器”。他绝不满足于让第一财经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传媒平台,他对第一财经的要求是成为“专业的财经资讯供应商”,以BtoB的模式为金融机构或其他财经媒体提供所需的任何财经资讯。“读者或许会介意《第一财经日报》从1块涨价到2块,而一旦你的服务对象变成企业,只要你能提供对方所急需的产品,他绝对不会在乎多掏一万或者两万,甚至更多”,高韵斐藏在眼镜后的眼睛里闪现出上海人的精明和锐利。所以,他已经把孵化出市场需要的财经资讯产品和财经研究产品这个任务安排给了研究院。

  强将手下无弱兵,目前,第一财经研究院已经联合深交所推出了内地首个经济圈指数系列“CBN长三角指数、CBN珠三角指数和CBN环渤海指数”。其实,此前,第一财经已经开始显露出涉足财经资讯产品领域的“野心”了,与道琼斯合作推出的“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就是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权威覆盖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的综合指数产品,每日通过《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传播至全球。这是道琼斯历史上第一次将自有品牌跟另外一家媒体的品牌捆绑在一起,第一财经由此蜚声海内外。

  ■深谋不如远虑

  为什么要进入到财经资讯产品领域中,想要成为一个财经资讯供应商和财经服务提供商?

  “因为我们判断,在未来,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盈利能力会有所下降”,高韵斐直言不讳,“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会越来越大,我们即便拥有一个跨媒体的构架,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但是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越来越大这个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为什么不尝试介入到新媒体当中,以此突围呢?“可我们对于新媒体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盈利模式”,深谋不如远虑,与其在媒体圈里折腾,不如向远处放眼。高韵斐认为,“第一财经”这个媒体品牌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媒体自身的经营,还在于它在财经资讯和财经服务领域中对品牌的延伸。所以,尽早进入到BtoB的领域,确保未来“第一财经”的长治久安才是他最为重视的。

  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尽管有着这样的战略构想,高韵斐并没有要求第一财经一夜之间变换舞步。他说,在完成跨媒体架构的搭建之后,最急需要做的就是迅速让自己壮大起来。“第一财经”在过去的几年中主要战略是:跨媒体战略,跨地域战略,公司化战略,跨行业战略(传媒向财经资讯),品牌化战略。目前,第一财经正按照这种节奏,迈向战略规划的下一步。

  专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高韵斐的手机“嘀嘀”地响了两声,他低头看了一下,抬起头时脸上满是春色,声音也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我刚刚收到消息,总局关于我们第一财经电视频道落地香港的批文已经下来了!”

  看来,高韵斐带领着他的舞伴第一财经,滑动的舞步已经越来越娴熟自如,飞舞的裙裾划出了一道又一道优美的弧线。或许在可以期待的未来,这对默契的舞伴就会给我们重新带来一个华丽而炫目的转身亮相。

    2008年01月16日  来源:人民网——《传媒》杂志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