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至23日,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CSMD)主办,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科学传播研究所协办的第一届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工作坊将“可持续发展”视角融入全球传播实践,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珞珈,围绕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等全球性挑战展开深度对话,携手探索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策略,共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武汉大学副校长袁玉峰教授出席国际工作坊并致辞,袁校长以栽下“学术樱花树”为喻,向会议联合召集人英国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John Downey教授致以热烈的欢迎。他回顾了两校近年合作历程,包括近年他本人在伦敦对拉夫堡大学等高校的访问,指出“学者—学术—学校”是我校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思路,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革命等全球性议题上,我校积极推动国际学界共担可持续发展责任,以跨文化对话推动行动方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致辞最后,他预祝工作坊成果如珞珈山樱花般绚烂,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
图1 袁玉峰副校长致辞
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Jean-Francois Huchet教授通过视频向会议发来贺词。Jean-Francois Huchet教授对武汉大学主办第一届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致以热烈的祝贺。他结合学院自1795年以语言文化研究促进东西方互鉴的使命,强调有效沟通对应对气候危机等全球治理的关键作用。他祝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成就,并以中法碳中和中心为例,呼吁国际学术研究领域超越分歧,深化沟通,以“同舟共济”精神构建有说服力的叙事,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他期待本次工作坊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多元解决方案。
图2 Jean-Francois Huchet院长致辞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世文副院长(主持工作)发表致辞。他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0余年发展历程,强调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理论实践并重”,并与全球20余所院校建立着友好合作关系。他表示,本次工作坊作为与拉夫堡大学深化合作的标志,聚焦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旨在以学术对话服务全球公共治理。吴世文副院长特别感谢纪莉教授与John Downey教授的共同筹划,并展望通过国际协同创新,构建可沟通的全球社会。致辞最后,他寄语工作坊持续发挥桥梁作用,助力学术合作,推动学科前沿探索。
图3 吴世文副院长致辞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纪莉教授主持了第一届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开幕式。
图4 纪莉教授主持
主旨演讲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纪莉教授与英国拉夫堡大学John Downey教授共同主持工作坊主旨演讲环节。纪莉教授表示,本次工作坊汇聚全球智慧,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探索传播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凝聚共识。John Downey教授肯定两校合作成果,呼吁学者以开放姿态探索传播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路径,倡议通过年度研讨深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协同,为全球治理贡献学术力量。
图5 纪莉教授与John Downey教授共同主持
英国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John Downey教授以“气候变化与文化战争”为主题,基于COP26与COP27期间超千万条英文推文分析,揭示气候变化讨论呈现三元极化结构。他的研究发现,算法机制与文化战争叙事加剧了话语极化,不同阵营陷入“平行叙事”。研究显示,学界、政策制定者与公众需要超越对抗性话语,重建基于共识的沟通机制,以应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演讲最后,他提出“合作优于对立”的愿景,期待通过跨领域对话凝聚行动合力,避免气候议题沦为意识形态战场。
图6 John Downey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以“全球信息传播的现代性逻辑及其实践危机”为主题发言。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加速全球互联的同时,也深刻地制造了传播困境。传统共识遭遇高度碎片化信息的解构,而逆全球化趋势与文化断联加剧意识形态冲突。张教授以“活生生的力的漩涡”比喻当前传播场景,指出信息洪流中沟通障碍与理解鸿沟同步倍增,多元现代性价值竞争激烈,共识构建举步维艰。他呼吁学界重新审视国际传播理论框架,探索适应碎片化时代的全球治理路径,以应对信息现代性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挑战。
图7 张毓强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以“平台3.0与传播的反向全球化”为题做主旨发言。他以“技术封建主义”概念为切入口,深刻描述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领主如垄断平台通过知识产权、自然垄断租金等手段形成新封建秩序,以及民族国家利益与资本深度绑定,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解域化浪潮。胡教授以TikTok风波为例,强调算法主导的交流异化使得民族主义立场渗透传播实践,反向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胡翼青教授以彼得斯“技术越发达,交流越无奈”作结,呼吁学界正视技术封建主义对全球共识的消解,在力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时,努力探索破解传播悖局的可能路径。
图8 胡翼青教授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苏钥机教授以“AI时代新闻业如何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为题,深入剖析新闻行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传统媒体面临读者流失、广告收益锐减等危机,但变局中仍存在受众对可信信息的需求、故事化叙事等十大生机。他呼吁建立行业伦理框架,推动AI与新闻业共同演化,如借助AI工具提升事实核查效率,以慢新闻对抗虚假流量陷阱。苏教授强调,新闻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坚守专业品质,善用技术优化流程,并通过跨界合作构建透明、可信的智能传播生态,实现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图9 苏钥机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夏倩芳教授以“普遍性——特殊性二元认识论反思”为主题,深刻反思了 “普遍性—特殊性” 二元认识论对学术研究的桎梏。她指出,这种认识论默认西方理论范式具有天然普遍性,并将中国实践简单归为特殊性,本质上是对中西双方的双重本质化误读。面对全球知识体系危机,她呼吁中国学者摆脱“对话西方”的被动姿态,立足本土实践创新理论范式,为全球认知正义与政治实践提供新话语。
图10 夏倩芳教授发言
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IAMCR)主席、香港浸会大学Daya Thussu教授以“重构全球传播,共建可持续世界”为主题做最后发言。他指出,二战后由西方主导的传播范式正逐步瓦解,但英美媒体仍掌控全球议程设置,深刻影响地缘政治与公共话语。他强调学界亟需知识体系去殖民化,拥抱多元话语。并呼吁各位学者重构学术使命正当其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思想动力。
图11 Daya Thussu教授发言
分论坛
此次工作坊共设置了3个分论坛。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现代化视域下全球议题的知识生产学理研究”“气候变化议程的媒介叙事与国际传播研究”以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学理层面深化对全球议题的理解与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对象,以及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全球传播如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分论坛(一):现代化视域下全球议题的知识生产学理研究
该分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月琴教授在其研究中深入探讨了数字游民群体与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她以“悬浮”与“扎根”为核心框架,揭示了技术驱动的流动性如何重构乡村空间。研究指出,政策驱动的信息基建加速了乡村经济转型,吸引数字游民涌入形成良性循环,但技术依赖的脆弱性也可能引发地方认同危机。
图12 黄月琴教授发言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娟教授则聚焦于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强调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整合超级传播者、多语言生态以及官方民间协作等要素,提升文化适应性。研究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中,需平衡文化内核坚守与形式创新,塑造兼具深度与共鸣的中华文化形象。
图13 李娟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轩晨博士、纪莉教授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John Downey共同探讨了“去增长”理念从边缘批判走向公共政策视野的历程,剖析其成为全球议题的动因与挑战。研究认为,“去增长”理念的演变反映了西方社会运动与主流政策之间存在互动,但在扩散过程中也面临意识形态争议、政策模糊及“反发展”误读等困境。
图14 李轩晨同学发言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孙璐老师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探讨了虚拟社区中环保意识的形成机制及其向实际行为的转化路径。研究分析了在线社群如何通过信息交互、情感动员与规范共建驱动用户参与,并提出虚拟空间中的环保行动需要构建多元行动者协同的网络结构,以弥合认知与行为间的鸿沟。
图15 孙璐老师发言
图16 林嘉仪同学发言
点评
在会议的与谈环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姜华教授对研究进行点评。他们认为上述汇报的论文紧扣重大议题,兼具现实关怀与跨学科潜力,并鼓励大家突破理论范式依赖,重视实证材料整合与原创观点,以扎实的方法论为基础,推动研究从“现象描述”迈向“理论对话”,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优质方案。
图17 胡翼青教授点评
图18 姜华教授点评
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在总结中对众多青年学者登上学术舞台表示欣喜。他强调学术研究要从界定核心问题出发,找到研究脉络,并通过深度阅读与校准视角锚定核心问题。最后,他再次肯定会议价值,并寄语学者以深入的阅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中国学术坐标。
图19 张毓强教授总结发言
分论坛(二):气候变化议程的媒介叙事与国际传播研究
该分论坛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敏副教授主持。
图20 王敏副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孙蕾以“气候危机的责任主体与传播效果”为题,分析中国气候治理的国家政策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探讨了不同责任主体在激发气候保护行为中的作用,并提到了伦理层面的争议以及心理学模型在气候传播中的应用。她通过研究指出,气候传播策略需适配责任主体,以实现政策与公众行动的协同增效。
图21孙蕾副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施瑞鑫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薇以“被建构的气候变化议题”为题,研究气候变化议题如何演变为全球权力再分配的话语场域。研究发现,美国媒体通过趋近化策略将中国建构为外部威胁,并通过分析美国媒体对中国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指出气候变化话语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强调了在气候政治过程中话语效果的关键作用。
图22施瑞鑫同学发言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程筠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纪莉探讨了价值碰撞中的国际媒体叙事,并比较分析了中西印媒体在“厕所革命”报道中的价值观影响与叙事模式选择。研究发现,要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需要搭建起各国治理经验的沟通纽带,探索全球治理的新形态,为其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开辟自主发展的新视野。
图23 程筠瑶同学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王威力以“气候变化叙事在全球南北方媒体中的扩散与演变与趋同”为题分析了2010—2022年全球六国主流媒体的热浪报道,揭示热浪如何从区域极端天气演变为国际气候议题。他指出,全球媒体报道趋势呈现时间、地理、政治三重扩散。尽管全球气候叙事渐趋一致,但北方精英媒体仍占据主导,研究呼吁关注南方国家经验的多元表达,以推动更包容的全球气候共识。
图24 王威力副教授发言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mke Blume-Vidal博士以“国际气候谈判”为主题,通过对比分析安吉拉·默克尔和习近平在气候问题上的演讲,揭示不同领导人在相似议题上的动机差异及关键话题的不同呈现方式。她认为,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的进程。理解这些差异对于外交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图25 Imke Blume-Vidal同学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金波编审在点评中,指出五组选题质量较高,紧密契合论坛的核心议题。当前社会面临着众多全球性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转化为议题,更少部分议题能够进入决策议程并得到资源投入以求解决。此次论坛的五篇文章都试图剖析了这一筛选过程,揭示问题如何被发现、被关注、被定义并最终成为议题的复杂机制。
图26 刘金波编审点评
图27 陈薇教授点评
英国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John Downey教授最后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五组汇报都展现出了极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并对所有作者的出色工作表示由衷的祝贺。
图28 John Downey教授总结发言
分论坛(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
该分论坛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主持。
图29 王香奕副理事长主持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项目总监董世宇分享了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他提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取得系列成效,但国际气候治理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国内社会组织通过知识传播、国际合作等渠道推动经验共享,但在国际平台参与度和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提升空间,并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图30 董世宇总监发言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贾鹤鹏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潘野蘅副教授基于区域性调研分析了山西公众对能源转型的态度。研究认为,多数受访者对国家宏观政策保持支持态度,但对具体实施举措存在差异化理解。特定从业群体表现出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心态,年轻群体则面临知识技能适配性挑战。并呼吁构建多维支持体系,强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
图31 潘野蘅副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米谭颖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纪莉以鄱阳湖某村落为例,探讨参与式行动研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强调学者与实践者共同生产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儿童环保教育、村民参与设计等赋权手段,推动环境意识与行为转变。案例揭示了尊重在地文化、多方协作对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价值,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了创新路径。
图32 米谭颖同学发言
武汉大学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吴洋洋、杨佳雨、文雅婷通过多校调研,揭示高校环保社团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困境。研究发现,部分组织存在资源保障不足、经验传承受阻、实践效能弱化等现象。研究建议通过数字化赋能和组织机制创新,增强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青年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探索新路径。
图33 文雅婷同学发言
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科、江西师范大学戴利朝教授认为,四组研究均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社会组织参与学术讨论的路径尝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环境治理的传播案例中建立了知识生产的协同模式,这点尤为值得肯定。
图34 陈科副教授点评
图35 戴利朝教授点评
圆桌讨论
此次工作坊以圆桌论坛这一新颖形式圆满落幕。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陈波教授、吴世文教授、纪莉教授,与John Downey教授、Daya Thussu教授、苏钥机教授、王香奕秘书长等与会学者和专家学者就如何以互惠性理解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传播展开多维探讨。现场研讨氛围浓郁,观点交锋与智慧交融交互呈现,为相关领域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