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article
中心主任张金海教授在广告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总结
发布时间:2008-05-06 作者:CSMD 来源:CSMD

2008广告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
总    结

武汉大学  张金海

    2008广告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韩国成均馆大学新闻放送学院共同主办,由中国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于2008年4月30日在中国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广告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的第三届会议,前两届分别在中国和韩国举行。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台湾的学者,正式会议代表52人,其中韩国代表11人,日本代表4人,新加坡代表1人,中国大陆代表33人,台湾代表3人,代表了20多所高校和一家财团。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1篇,经专家匿名评审专家和会议学术委员审查,入选论文34篇。

    会议共举办了三场主题报告和一场研究生专场报告。会议入选论文的作者分别以口头形式和书面的形式在会议上报告了自己的论文。

    广告业的发展问题,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心,10篇论文集中在这一主题上。日本学者藤谷明先生向会议报告了《日本广告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表达了日本学者对日本广告业发展的关注。中国大陆学者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北京大学陈刚教授,武汉大学吕尚彬教授、姚曦副教授、程明副教授、周茂君副教授,博士生黄迎新、徐卫华、廖秉宜,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中国广告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忧心也罢、乐观也罢”,都体现出中国广告学者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关注现实重大问题的学术取向。在这一主题下,还有两篇论文值得重视:一篇是台湾学者黄振家的《广告产业的未来》,一篇是中国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张宁的《广告传播的哲学关照——在价值与理性之间,也谈广告传播的世纪对话与整合》,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讨论全球广告业的未来发展。黄振家教授的报告,偏重实证与实务分析,颇具说服力,也颇具启迪意义。张宁的报告,偏重理论关照,虽不免稚嫩,但研究的努力却是应该肯定的。

    在广告研究领域,涉及的主题还有:广告创意的发生及其智慧养成研究(上海师范大学,金定海)、美国与韩国电视政治广告与总统辩论的报道风格研究(韩国,康亨久)、广告传达意识形态信息的方式研究(江汉大学,阮卫)、从神话叙事看当代广告创意的原理研究(暨南大学,吴红)、消费社会的“迷”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刘九州,刘潆檑)、后现代广告文化研究(湖北工业大学,蔡嘉清)、企业品牌个性形象和企业评判间关系研究(韩国,韩银庆)、关于广告素养的研究(武汉大学,周丽玲)、广告话语霸权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余霞)、北京奥运的文化传播研究(中南民大,张路黎)、中国时尚杂志中的西方女性形象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徐红、陈薇)、男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武汉大学,吴世文)。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关注问题的多样性、多面性,研究思维的扩散性。

    在广告研究范围,还有两篇讨论广告教育问题的论文。一篇是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陈培爱教授报告的《现阶段中国广告学专业设置的标准问题》,在中国广告教育发展25年进入专业评估阶段来讨论这一问题,意义重大,既关系各广告专业教学点的生存,也关系到中国广告教育的整体发展,希望引起在座中国大陆高校代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另一篇是武汉科技学院周辉老师提交的《研究性教学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研究促进教学,这是其他基础学科的一般教学规律,在广告这一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如何以研究促进教学,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台湾学者唐志宏先生提交的论文《成舍我的小型报广告策略》,体现了世新大学的研究风格,以深入的案例分析,为我国小型报的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广告策略,富有价值。

    在广告研究领域,日本学者龟井昭宏教授的报告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无疑,日本、中国,广告学研究应摒弃研究和理论的模仿,立足原创观点的建立,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是我们应予以坚守并努力追求的。

    韩国学者所提交的两篇关于公共关系方面的论文。公共关系研究,是成均馆大学新闻放送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论文虽然只是韩国公共关系领域的一些问题,但对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是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与启迪意义的。

    在媒介传播,文化传播与受众研究方面,会议收到论文并不是很多,但不妨碍它成为会议论文的精良之作。这就是韩国方廷培教授所提交的报告:《脱文化帝国主义与脱领土性的文化动学——以全球化时代的新媒体理论为中心》,以及台湾著名学者翁秀琪提交的报告:《从使用者出发的网络资源准互动研究:理论初探》。这两篇论文所建构的新的文化动力理论,所建构的新的受众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是新的理论创获。谢谢方廷培教授、翁秀琪教授。在这一领域,我们也发现后学者所作出的努力,这就是武汉大学博士生钱广贵所提交的《从分众传播到分众传媒——基于受者本位的传播反思》。希望钱广贵先生不断追随先进、前辈,不断实现学术的超越。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找到我们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樱园路
  • 邮编:430072
  • 电话:027-68756616
  • 邮箱:whucsm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