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向芬,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新闻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2019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资助1项。2020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2019年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近年代表作有《报缘政治:冷战阴云下的记者与密使》《新闻学研究的“政治”主场、退隐与回归——对“新闻论争三十年”的历史考察与反思》《理论回响:从“党性与独立性问题”到“党性与人民性之争”》等。
3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向芬研究员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做了题为“新闻学的‘中国化’——从燕京大学新闻学系的学科制度变迁说起”的学术讲座。向芬老师主要围绕中国一代新闻学者如何尝试突破“传教士新闻学”,并努力实现本土化等内容展开讲述。
图1:向芬老师在讲座现场
向芬老师首先从新闻教育是不是“模糊的冒险”这个问题谈起,讲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和中国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刘豁轩关于新闻教育的看法,讲解了中美新闻教育和思想观念的关联与差异,指出美国早期存在的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两种教育哲学冲突在新闻教育上的体现。
关于中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向芬老师认为,早期中国的新闻教育几乎是从美国移植过来,美国新闻教育的动态自然投射到中国的新闻教育场中,刘豁轩及时撰文回应哈钦斯的言论体现出中国新闻教育界对此的关注与反思。对哈钦斯的回应,刘豁轩提出中国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如何超越报馆学徒式培养,如何平衡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并在在燕大新闻学系喊出“适体新闻教育”的口号。
从“适体新闻教育”模式出发,向芬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当时中国“传教士新闻学”对美式新闻教育模式和新闻理论做出的调整和修补以及体现出背后的扎根中国本土的洋为中用,但同时也提到了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照搬美国的一些措施导致的矛盾和错位问题以及“有限适体”的问题等。
向芬老师最后讨论了社会现实与知识系统之间的互动问题,向大家展示了这一时期中美新闻教育的对比,来回应最开始提出的“模糊的冒险”的问题,即中国的路径是要与中国抗战现实、国家危亡时局紧密结合起来,仅有“象牙塔”里认识社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投身到水深火热的、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而美国则是针对的仅是美国新闻学科教育过于偏重职业化培养的状况,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
在交流和提问环节,现场同学就“中国化”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中国化过程中“消化”与“适体”的疑问,并与向芬老师进行交流。
图2:现场老师和同学听讲座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中心研究员周光明教授,肖珺教授,吴世文副教授,王敏副教授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由肖珺教授主持。单波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该问题的一些想法,他提到哈钦斯的“博雅教育”与职业化教育的融通问题,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考,而后周光明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关于新闻教育史的一些观点,谈了关于新闻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以及新闻学起源的一些思考。肖珺教授在结语中提到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发展和完善新闻学学科建制、思想体系建设,如何实现本土化转型,怎样实现内生的力量?而这场“模糊的冒险”不仅存在在燕京大学三四十年代的历史中,也持续在现在新闻学的危机和自身的转型过程里,具有现实的意义。